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456
标签:
备课资料
七年级备课资料
文言文虚词(人教版七年级备课资料)
1。之
⑴他、她、它(们)。
⑵的。
⑶往,到......去。
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既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食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往不咎。
⒊副词。不久,后来:~而缝合。
⒋连词。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
⒌既xì 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3。弗
(1)
通“沸”(fèi)。泉水喷涌的样子。
(2)
通“怫”。怫郁,不舒畅。
(3)
“弗”为“不”的同源字。
4。甚
◎ 很,极:~好。~快。
◎ 超过:日~一日。
◎ 方言,什么:~事?
◎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至。~或。
5,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6;非
①不对;错误,跟“ 是 ” 相对:是非|痛改前非|胡作非为。②不;不是:非卖品|答非所问|非笔墨所能形容。③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口是心非|无可厚非。④不合于(某种规定):非法|非礼|死于非命。⑤表示否定,跟“ 不 ” 呼应,表示必须:非去不可|你非答应不可。
7。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标签:
备课资料
七年级备课资料
文言文虚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沉醉于书海世界(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伟大的悲剧(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