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441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鸿门宴》的心理学解读 (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鸿门宴》的心理学解读 读《鸿门宴》,有时会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项羽会在刘邦的一阵甜言蜜语后立刻说出曹无伤;为什么项羽在樊哙闯帐时既没有按军法处置,反倒称之为壮士;为什么范增将刘邦送给的玉斗撞破而项羽却泰然受之。这些疑问的产生其实不在事理,乃在于我们受一些“常识”的局限。如我们在分析鸿门宴时,我们总会想:“鸿门宴是项羽杀死刘邦的最好机会,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死了刘邦,就不会有人和他争天下了”──这其实是“事后诸葛亮”;由此,我们也往往习惯于从胜败的功利来判断历史当事人的正误,而忽略历史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鸿门宴中的重要人物项羽简直是木雕泥塑。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去探究文字背后的心理陈述,就会从同样的文字中读出一个鲜活的项羽。
如想切入项羽的心理变化,就要明白影响其心理最重要因素。鸿门宴上核心的事件是关中王之争。而关中王之争是一个复杂的事件:按照怀王和诸将的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当然这关中王应该是刘邦的;然而,刘邦破秦却是趁着项羽同秦军主力拼命的机会的偷机取巧。这样,如果关中王归于刘邦,则项羽憋气,如果关中王归于项羽,则刘邦不甘。当然,由于实力的悬殊,项羽憋气就可以大怒;而刘邦不甘只能忍着。
正历如此,刘邦到达鸿门,先叙“将军点河北,臣战河南”,摆明了两者的战友加君臣的关系;其次,就声明“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这其实是表明自己对关中王的放弃;正因刘邦所表现的彻底的放弃,使项羽深感内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必然是由怀王发出的约定,它的合理性是显然的。正因如此,项羽才会在刘邦的表态之后,将曹无伤推出以承担责任。而由此而引发的内疚基本上主宰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言行,使得变得像一个植物人一样无所作为。
这种内疚能够约束项羽不能再去伤害刘邦,但是也不足以达到让他不希望刘邦死。后者使他在项庄舞剑时不加制止,前者使他在项伯常以身翼蔽刘邦时也不加制止。项庄舞剑的意图是如此明显,以至于项伯看出来了,去保护刘邦;张良看出来了,去寻找樊哙;要说项羽看不出那是不可能的。樊哙闯帐是为项庄的暗杀,这一点项羽心知肚明;所以,他更加内疚。在这种情况下,强装茫然不知,不符合项羽的性格。正因如此,他对闯帐的樊哙说出了“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的话。项羽的宽容甚至引发了手下的不满,他们偷偷地更改了项羽的命令,先是给樊哙一大杯酒(斗卮酒),后又给了他一个半生的猪腿。而这些行为反而给了樊哙表现其豪爽的机会:酒,他一饮而尽;肉,他拔剑切而啖之。而且借着项羽的夸奖揭破了有人要杀害刘邦的图谋,指责这种行为是“亡秦之续”,他的言行无疑更加重了项羽的内疚,所以强悍的项羽会“默然不应”,反倒请他入席就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羽在刘邦逃席的情况下,仍然接受了张良代献的白璧。
言行是思想的结果,《鸿门宴》中人物的言行多数都能表现出人物的思维。司马迁是通过言行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高手。我猜想,司马迁敢于对第一主角项羽用墨甚少,就在于我想这决不是他对的轻视或者忽略,而是他相信通过人物的言行足以表达其内心丰富的活动。
其实,不仅是对项羽,对其他人物,司马迁也非常重视通过其言行来表现其心理。
《鸿门宴》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曹无伤,司马迁只用一个句子“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就把一个危急之中,出卖主子以自保的势利小人的盘算与合计的心理活动全盘端出。而“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句话就将项羽在大胜强敌、实力超众的情况下决不允许他人分享胜利果实的内心思维情绪化地表现了出来。可以说,而范增在项羽已经发令要攻击刘邦的情况下,仍然喋喋不休地重复着刘邦“志在不小”有“天子气”的话语,则又表现了范增对项羽性格的了解,以及其对刘邦所给予的充分重视:而事件的后续发展又证明范增的担心相当有道理。这些隐藏在言行背后的心理,如果真要用直接的心理描写来表现,可能既啰嗦又难以表达清楚;但在司马迁这里,只用少许的言行陈述就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鸿门宴》中,刘邦的心理活动比较细腻。在强敌就要发起致命一击的前夜,刘邦听张良说自己和项伯认识时,就问了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一句表现了刘邦在强敌压境下的惊恐:张良和项伯的关系他不弄明白,怕是不能安心的。然而,他对张良当面提出这个问题,又说明他对张良基本上信任的。而当张良给了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后,他也就将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对付眼前的危险局面上。接下来,刘邦又说了两个“为之奈何”,尤其是第二个。刘邦是在回答了张良“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问题之后,毫无转折地撂出来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种行为中就包含着一个潜台词──“别说别的了,先赶快告诉我怎么办吧”。张良说出“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能背项王也”时,刘邦立即决定奉项伯为兄,后又和项伯约为婚姻,而且答应亲自向项王谢罪。
中西方比较文学有一个定论:东方文学较少心理描写。这其实不确,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西方叙事文学的心理描写往往是显性的,中国叙事文学的心理描写往往是隐性的。中国文学恰恰是因其隐性的心理描写使得作品更客观,更真实,更含蓄,甚至更精彩,更动人心魄。关于这一特点,《鸿门宴》就是很好的一例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鸿门宴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满堂狂灌又何妨!(我看新课改)
(本站论坛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