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说课稿
阅读:4702  
标签:说课稿 七年级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说课)
 11、《邓稼先》说课稿

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邓稼先》为第三单元的起始课,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为“精读课文”。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还包括有关贝多芬、福楼拜、孙权等多人的三篇“略读课文”,单元综合性学习为“我也追‘星’”。从单元总览的反馈来看,本课为学生自读的“不太喜欢”的课文。

备课时,教者注意到它的如下特点:

  1、这是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的非一般的人物传记,内容选择很体现个性。

  2、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在思想认识上超乎寻常,但在语言表达上则不甚适合初中生学习体会。

  3、文章涉及“两弹一星”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背景知识,学生不太熟悉,较难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在新课标指引下,教者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并有如下的教学设想:

  1、依照整体教学的思路,突出重点,长课短教,以思想内容理解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2、做好准备工作,事先补充介绍有关“两弹一星”研制情况的资料。

  3、做好拓展工作,布置相应的课后练笔。

  4、注意立体教学,听说读写全面锻炼并配以昂扬向上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中强化认识。

  5、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体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可行的。学生对这“不太喜欢”的课文也学得兴致勃勃,能积极投入,大胆思考,在学习中有所获。对单元中其他内容的教学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对教材有准确、独到的理解,注意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课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词语,了解人物。

  2、学习从文章中获取信息、与文本进行对话。

  3、体会文章情感,学习人物品质。

  〖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 

二、教学重点

  1、提高思想认识,学做“大写的人”。

  2、提高阅读能力,学会从人物传记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二、教学难点

  1、作品的时代背景。

  2、作品的文化背景。

  〖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板书课题、作者。

  2、巩固字词学习效果。

    朗读一听写一点评

   ①宰割 ②筹划 ③彷徨 ④仰慕 ⑤可歌可泣 ⑥当之无愧 ⑦锋芒毕露 ⑧妇孺皆知 ⑨马革裹尸 ⑩鞠躬尽瘁

   注意:

     “慕”、“孺”的写法及“露”“孺”的读音。

     “妇孺皆知”一词可与“家喻户晓”“鲜为人知”联系记忆。

  〖积累是基础,《课标》对识字、写字的量做了具体的规定。教者通过读、写、评三种手段较好地落实了字词积累的目标。〗

  3、速读,提取信息。

   ⑴ 明确本文体裁(人物传记),引导学生提取一般信息:人物经历、人物特点。

    A、人物经历

     (主要见第二部分。要求学生自读后简要概括。注意有关“两弹”的内容。)

  参考答案:

  邓稼先生于1924年,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研究和设计制造的第一线。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86年7月29日,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因病逝世。

  B、人物特点

  (散见第二、三、六部分,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将相应的词语圈点出来。可让学生读后凭记忆口述或自行概括,加深印象。)

  参考答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不要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没有小心眼儿”

  “没有私心”

  “有最高奉献精神”

  “忠诚纯正”

  “无私”

  “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

 参考概括:

   忠诚爱国、无私奉献

   ⑵ 点出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引导学生注意

    非直接写“经历”、“特点”的内容,提取特殊信息。

  〖如何学习一篇人物传记,教师从“一般”和“特殊”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抓关键词入手来理解人物品质、性格、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母语性特点。其实,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分组负责,4人小组讨论后,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是点出历史背景,从而突出邓稼先是有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三部分写奥本海默,起对比的作用,突出了邓稼先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他的民族特色。

  第四部分,突出邓稼先工作的意义之大,表现出作者与邓第五部分,这是对邓稼先艰辛工作经历的具体化。

  (在交流探讨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一些感人的语段可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4、释疑补漏。

  学生提出阅读中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鼓励大胆质疑问题。〗

  注意文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如: 

  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中的“立即”二字。

  第五部分第四自然段,面对危险时的“我不能走”这句朴实的话语。


展开全文阅读
    ……

  〖体现教师的“导”。〗

5、探究主题。

  提示学生注意邓稼先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参考表述: 

  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深化认识, 

 阅读,可以视作是听别人讲话,吸收别人的知识和思想,也可以视作是与对方交谈对话,这样的阅读更有意思,也更有收获。下面,我们就来尝试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

  A、与作者对话 

 话题: 

 “你是否赞同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为什么?” 

  B、与编者对话 

  话题:

  “你是否认同‘做人就要做大写的人’,你认为怎样能算做大写的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畅所欲言,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真切感受。) 

  〖以人为本,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凸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7、听歌跟唱。

  紧张的学习之后,让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听一听刘德华演唱的一首歌——《中国人》。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形象地感受民族豪情、浩然之气! 

(全体随着音乐打拍子,会唱的跟唱。) 

  〖重视音乐的熏陶感染作用,优美雄壮的歌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进一步强化,课至此已进入高潮。〗 

8、教师小结,布置练笔。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的文章,认识了一个“大写的 人”。结合课文学习,我们本次的课外练笔题目就是“大写的人”。大家可以介绍某个人物,也可以写自己的所思所感。

  希望大家能积极多读好文、多写好文,能努力好好做人,做“大写的人”

  〖延伸性练习、阅读和写作结合,教书和教人结合。〗

9、学生整理笔记,完成本课学习小结。

【点评】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习方式的革命,即改革传统的单向式、接受式、封闭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郭奕明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较好地运用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条件。郭老师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对课文做“精雕细刻”式的分析,而是留下大量时间给学生。整节课有2/3的时间是学生在默读、思考、讨论、发言,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其自我感受、独特体验代替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而教师则作为一名读者和学生一起与文本进行对话,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个人的看法供学生参考。

  2、抓住“牛鼻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者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大胆、聪明。本文较长,若按传统教法需用三课时,但郭老师运用新理念来处理,长文短教,只用了一课时,提高了效率。本文一般性人物传记,有其独特的写作角度,“个性’,很强,这“个性”也是全文的“牛鼻子”。教者紧紧抓住这“牛鼻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思考一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质疑讨论一解决问题。由于牵住了‘‘牛鼻子”,举重若轻地带动了整体阅读:积累字词知识,进行学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做人。巧妙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但不足的是整节课没有琅琅的书声。《课标》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对一些重点段落的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体验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是以名人为主题的教学单元,这些名人,有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孙权等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而闻一多这个卓越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出来,足见其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

【学生分析】

  青少年学生非常活跃,他们肯动脑、有思想,对新科技在行,对新信息敏感,但初一的学生,即便他们内心激情澎湃,表面上却非常矜持,不熟悉的不说,拿不准的不谈;同时,他们虽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广阔的视野,但怕讲错了被同学取笑而不愿抬头说话;虽然其中不乏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但毕竟传统的课堂事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所以他们不爱发言、争论,而这将势必影响课堂学习氛围。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只有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的大脑才能兴奋起来,思维才能动起来,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思,课堂也才能活起来。

【教学目标】

  根据时代的需要,大纲的要求,教材的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倾向,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讨论研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是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我采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教学新理念,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钻研课文,故我打算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故我将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

  1、采用《最后一次讲演》录音片断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所需的特定氛围。从理性到感性让学生身同感受中碰撞出思想火发和想象空间。

  2、 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渗透了对学生的人文思想的教育,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4、课堂练笔上,一方面间接总结整理主题思想,起升华主题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互相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

13、《音乐匠人贝多芬》说课稿

一、内容简介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本文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二、教学设想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而本文的重点是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力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要全面了解贝多芬,仅靠课文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课外收集更多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不凡的音乐巨人。所以我把学习主题定为“走近贝多芬”,结合课内外的资料,分别从“聆听他的故事,阅读他的灵魂,感悟他的精神”三个角度去认识贝多芬,解读贝多芬,学习贝多芬。


展开余文
课内准备安排两课时。

三、学习目标

1、走近贝多芬——聆听他的故事   阅读他的灵魂   感悟他的精神

2、学习本文“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提早一星期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获得对贝多芬的整体印象。推荐书本: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丰子恺的《关于贝多芬》。推荐网站:http://www.hongen.com/art/gdyy/bmrhc/gb201.htm;http://www.ntxxjs.com/jxrj/moon/index.htm;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命运交响曲》。

出示幻灯片: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此时在你耳畔回响的正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倾其心血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这首雄壮激越的交响曲唱响天下,曾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你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贝多芬,聆听他的故事,阅读他的灵魂,感悟他的精神。

出示学习目标:走近贝多芬——聆听他的故事   阅读他的灵魂   感悟他的精神

(二)聆听他的故事

贝多芬,你知多少?

让同学们根据查找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行互相交流,如:生平事迹、音乐成就、逸闻趣事、不幸遭遇等,为后面阅读他的灵魂奠定基础。

(三)阅读他的灵魂

用“从作者……的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的音乐巨人?”说一段话。

提示:分别从肖像的刻画与语言的描写中去挖掘。

1、肖像刻画中重点抓住脸部表情的刻画与服饰的描写。

(这些肖像刻画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2、语言描写中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毛”你知道贝多芬的想法吗?

(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及贝多芬的性格来理解:这是比喻的说法,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提示:一方面指一棵树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但他已耳聋,还比不上一棵树;另一方面耳聋后他远离纷争,心灵纯净、安宁,人的心灵还不如树纯净。)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里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你理解它的深层含义吗?

(提示:查找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不幸遭遇来辅助理解: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的音乐!”听出了他心灵的呼唤吗?

(提示: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深层次的理解他的精神世界及其深刻内涵: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的“心里的音乐” )

(四)感悟他的精神

用“贝多芬,我想对你说……”句式交流学习心得,说说心中的贝多芬,感受他的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启悟。

(五)拓展延伸

贝多芬在耳聋后仍坚持创作,并且写出了美丽的曲子;我国也有瞎子阿炳,在失明后拉出了动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些人都是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举例。

(提示:轮椅上的传奇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用毅力之光驱散生命黑暗的海伦•凯勒;在轮椅上放飞梦想的张海迪……等等。)

(六)作业

    以“向生命强者致敬”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自读”“自学”来理解文章,有所收获。叶老的话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摒弃,人们越来越发现这句话的内涵博大精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确学习方式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正是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准备好字典。

  2、教师深入研读课文和相关资料,以便课上随时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型:自读实践课。

  开放自读课堂,让学生用读来弥补老师的不足,让学生用读去打开探究性学生的窗口,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无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开放自读课堂,老师并不因此在课上就无事可做,只不过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读课文和相关资料,课上要结合文章,正确把握学生的阅读方向,使学生的阅读活而不乱,博而不杂。

【教学过程】

一、发现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入选课本的每一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写法上一定有独到之处。例如:本文在内容上写出了四个作家的不同个性,在写法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的特点,由此写出了人物不同的个性。如果老师简单地把这些告诉学生,学生就会“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学生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会真正学有所得。此外,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老师要认真对待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发现与探究的热情。)

二、质疑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教师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动脑筋,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以丰富阅读思考的内容;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的、自己还不能很快地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学生,教师可提供问题,让他们去探究、解决,这样可以克服他们在阅读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交到老师上,老师可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和新颖的问题,在班组内讨论。通过在阅读中的质疑惑、答疑,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三、讨论阅读

  4人为一组或同桌2人为一组;边读边议,或先读后议;可朗读或默读。形式不拘,只求有效。

  (在阅读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既可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促进学生间合作。在分组讨论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他们讨论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这样,学生就可集思广益,从而较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难点。)

四、整合阅读

  将本文的与本单元前3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整合、得出相关的结论。

(整合阅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用这种方法读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能把握数量多、范围广的信息,并具有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学生一般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选择比较的内容,例如:本文与本单元前3篇文章可就写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运用求同思维,得出写人的一般技巧。)

15、《孙权劝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恳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展开余文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 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标签:说课稿 七年级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说课稿 人教版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誓师大会发言稿
下一篇: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