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44
标签:
教学论文
将内隐学习引入语文教学(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 “内隐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于1967年提出的, 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1.情境依附性, 2.非逻辑性3。非公共性。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2.培养课外语言实践的兴趣,2.培养课外语言实践的兴趣。4.体现爱与美的人文关怀。语文内隐学习显性化的途径,1.过程回忆,2.情境模拟,3.内省。
[关键词] 内隐学习 语感教学 显性化
“内隐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于1967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有意识的学习方式, 即“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例如, 幼儿学说话时, 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语言的内在规则, 并能自动地运用于各种变化了的语言环境中。但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理性思维的过分关注, 因而忽视了无意识这个巨大的心
理资源。特别是语文教学, 除其本身具有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外, 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更是对语文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内隐学习理论对于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 有必要将内隐学习引入语文教学。
一、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
语文内隐学习不同于外显学习, 它不仅包括隐性的程序性知识( 如语感、情感、人格等) 的学习, 也包括隐性的“命题性知识”的学习, 如一些先入之见, 还包括一些隐性的“认知模式”或“认知习惯”的学习。因此, 只有全面研究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 才能有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语文内隐学习,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情境依附性, 即内隐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 是对特殊问题情境及其解决方法的直觉把握。在问题情境没有出现时, 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当相同或是相似的情境出现时, 附着于个体的隐性知识就会自然地被唤醒, 悄然无息地再现于问题解决中。例如, 一个语言积累丰富的学生, 当面对满池的新荷时, 会突然在脑海中涌现出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就是一种情境依附性的表现。
2.非逻辑性, 即内隐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和说明。例如, 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在写作过程中会突然觉得需要插入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但又说不上为什么。这种有关内隐的写作知识并没有逻辑规律可循。
3.非公共性, 即内隐知识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 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规的( 如教学) 组织形式中充分地进行传递, 为人们所共享。例如, 一个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出自己当时写作时的灵感, 更难与他人分享写作时灵感出现的规律。
4.非批判性, 即内隐知识是通过人类感官特性或直觉而获得的, 它的获得过程不是一个明确的高度形式化的理性过程, 而是具有典型的非理性特点, 因而也就不能通过反思对其进行批判。例如, 一些写作能力水平低的学生, 也有写作的内隐知识, 却在写作时“死跑题”。这就是一种内隐知识, 而该知识对该学生而言很难自我判断、自我反思。
二、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隐学习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对语文教学有着诸多的实践意义, 有助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 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言语材料, 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 学生才会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在无意识中建构自己的认识。
2.培养课外语言实践的兴趣。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关注课堂教学, 更要认识到广泛、深刻的语文学习来自课外语言实践活动, 体现在对课外大量优秀言语作品的积累和内化, 以及个体对言语对象的直觉感受、体验和整体把握。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经过研究发现: 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而言, 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更有效。他认为, 写作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 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比如, 有些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或是感情真挚, 或是生动有趣, 或是图文并茂, 教师如果能让学生自主阅读, 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许会对作文能力产生积极的效果, 这就是内隐学习。
3.重视语感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语感的培养, 教师应利用语文内隐学习的理论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精思” 等就是通过对刺激材料的不断碰撞, 形成虽不能明言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内隐知识, 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学习方式, 使学生内隐地获得语感的。教师可以从“ 读”和“ 悟”着眼, 从“ 分析”到“联想”, 从“分析”到“实践”。
4.体现爱与美的人文关怀。当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当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主要还是通过强制和灌输方式来达到, 这恰恰就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而内隐学习反对这种粗暴的干涉, 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内隐地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他们的心灵。
三、语文内隐学习显性化的途径
语文内隐学习为理解语文认知过程的本质, 了解语文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并且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语文教学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仅靠现行知识的学习不足以达到熟__练地运用语言及进行人际交流的目的, 学习者必须依赖内隐知识理解显性知识, 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 就是语文内隐学习显性化的途径。
展开全文阅读
1.过程回忆。即努力回忆某种不明所以的直觉获得的过程, 借助于背景信息的丰富性, 激活与网络相近的相关信息, 使模糊的直觉印象上升到意识层面, 完成显性化。例如,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与文本相关联的一些言语材料, 通过其对学生潜意识的影响, 促成头脑中对言语对象的自我解码, 加深学生自我的感悟。
2.情境模拟。其原理与过程回忆相同, 关键是个体回到事件发生的最初情境或人为构造一个模拟事件发生时的情境, 借助于熟悉情境的记忆痕迹激活,使与事件相关的直觉印象易于上升到意识层面。
3.内省。即通过个体的意志努力, 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隐性知识上, 使之显性化。正所谓教师用少量的时间去评点课文, 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自己去理会, 去体察, 去涵养, 加深对文本意境的自我解读。这三种方法通常能帮助个体了解自身易于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而能否了解或能够了解多少不易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则取决于个体对自身隐性知识的敏感性以及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心理准备。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应重视与发挥内隐作用, 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由于内隐学习涉及到“无意识”这个心理层面, 如何在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潜能,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 1]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 2] 马开剑.知识传递的默会维度.全球教育展望, 2004( 12) .
[ 3]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4] 韩向东.内隐学习: 语文学习心理潜能的开发.语文建设, 2005( 5) .
标签:
教学论文
将内隐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教是为了不教--浅谈“自主探索学习”式教学的构建策略(教学论文)
下一篇:
中考试题分类汇编(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