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84  
标签:教学论文
岳老师教阅读--亲情篇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原帖地址:http://bbs.ruiwen.com/thread-18250-1-1.html

思飞云水间

亲情,人间瑰丽的情

一、精彩导读

俗话云:黄金有价情无价。而“亲情”这“人间第一情”,更是瑰丽的情。它不是宝石,胜似宝石,放射出夺目的人性光芒。不是吗?当年老的外婆因痴呆而切断了与外界的种种联系之际,她心中还记得她的女儿——“毛毛”;不是吗?经过岁月的沉淀,孙女对奶奶的误解、烦怨全部烟消云散,感情的天空立刻澄澈清朗;不是吗?周末一对小儿女踏着《常回家看看》的旋律去看望守候老宅的父母,简陋的屋子里顿时漾起欢乐的浪花……这就是亲情,这就是挚爱啊。不仅人世间有亲情,而且动物世界也是温情荡漾。这就是说,在有生命的领地,亲情之花常开不败。

二、分层阅读

【热读篇】

不肯死去的心

        叶倾城

朋友告诉我:她的外婆老年痴呆了。

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同床共枕了50年的老伴只好睡到客厅去。然后有一天外婆出了门就不见了踪迹,最后大家在派出所的帮助下才将外婆找回。原来外婆一心一意要找她童年时代的家,怎么也不肯承认现在的家跟她有任何关系。

哄着骗着,好不容易说服外婆留下来,外婆却又忘了她从小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们,以为他们是一群野孩子,来抢她的食物。她用拐杖打他们,一手护住自己的饭碗:“走开走开,不许吃我的饭。”弄得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幸亏外婆还认得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脸上都会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黄昏的时候,外婆搬个凳子坐在楼下,唠叨着:“毛毛怎么还不放学呢?”——毛毛的女儿都大学毕业了。

家人吃准了外婆的这一点,以后她再说要回自己的家,就吓唬她:“再闹,毛毛就不要你了。”外婆就会立刻安静下来。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母亲亲自下厨烹制家宴,招待客人。饭桌上外婆又有了极为怪异的行为:每当一盘菜上桌,外婆都会警觉地向四面窥探,鬼鬼祟祟地,仿佛一个准备偷糖的小孩;终于判断没有人在注意她,外婆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夹上一大筷子菜,大大方方地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宾主皆大惊失色,却又彼此都装着没看见,只有外婆自己,仿佛认定自己干得非常巧妙隐秘,露出欢畅的笑容。那顿饭吃得……实在是有些艰难。

上完最后一道菜,一直忙得脚不沾地的母亲才从厨房里出来,一边问客人“吃好了没有”,一边随手从盘子里拣些剩菜吃。这时,外婆一下子弹了起来,一把抓住女儿的手,用力拽她。女儿莫名其妙,只好跟着她起身。

外婆一路把女儿拉到门口,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就在口袋里掏啊掏啊,笑嘻嘻地把刚才藏在里面的菜捧了出来,往女儿手里塞:“毛毛,我特意给你留的,你吃呀,你吃呀。”

女儿双手捧着那一堆各种各样、混成一团、被挤压得不成形的菜,好久,才愣愣地抬起头,看着母亲的笑脸,她突然哭了。

疾病切断了朋友的外婆与世界的所有联系,让她遗忘了生命中的一切关联、一切亲爱的人,而唯一不能割断的是,是母女的血缘。她的灵魂已经在疾病的侵蚀下慢慢地死去,然而永远不肯死去的,是那一颗母亲的心。

            ——摘自《叶倾城文集》

温馨提示: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并表达出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你可以谈感悟理解,可以发生联想,可以赏析表达特色,可以质疑问难。

〖读后随想〗——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了上文,你一定有所感触吧,请你用流畅的文笔记下你的心得。长久积累,好处多多。

【点读篇】

〖读点〗

《圣经故事》是《圣经》中各种寓言的汇集。《圣经》传说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西方文学艺术作品,尤其在中世纪,很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圣经》中也有大量寓言。《好心的牧人》即选自这些寓言。

文章以“好心的牧人”为赞美对象,写出了他百般呵护羊群、历经艰辛救助小羊的全过程。牧人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出手救助的?文中的“牧人”是谁的化身?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一切只有当我们进入故事后才能一一知晓。

      好心的牧人《圣经故事》

这也是耶稣讲过的一个故事。

从前,曾经有一只小羊羔。它住在羊圈里,圈里还有许多羊,大约一百只,是个大羊群。晚上,羊圈的大门锁上,所有的羊都安睡在温暖的稻草上。

早晨,好心的牧人来了,他打开羊圈的门,喊着每只羊的名字。这些羊认识它们的主人,熟悉他的声音,全都跑了出来。

好心的牧人便说:“你们要紧紧地跟着我!”然后他们出发了。牧人走在前头,羊群跟在他的身后。他们穿过峡谷,爬上高山,走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道路陡峭,常有危险。但是,只要羊群紧紧地跟着牧人,就不会出事。他们不会迷路,好心的牧人很熟悉这条路。不一会儿,他领着羊群来到大草地上。

天气实在好极了。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青草,羊群可以尽情地吃个饱。不过它们不能跑开,好心的牧人精心照料着羊群,不时把失散的羊儿呼唤回来。

一次,那只小羊调皮,悄悄地离开了大路。没料想前面有一头野兽偷偷地窜过来,它想袭击小羊羔,把它吞吃掉。

这一次当然逃不过牧人敏锐的眼睛。他连忙跳过去,举起棍子,将野兽赶走。

“你应该紧紧地跟在我的边上。只要在我身边,你才会安全。”好心的牧人对小羊说。

过不多久,小羊就把可怕的野兽忘记到九霄云外。它想:我已经长大了,能够照管自己。于是,它离开了羊群和好心的牧人,自己走开了,越走越远。

天黑了,小羊想回家。它想找其他的同伴,但是到处找不到。小羊急得咩咩地大声叫唤,可是听不到一点回答。这下它害怕了,它孤单单地呆在这黑漆漆的旷野,怎么也找不到那位好心的牧人。

它跑啊,找啊,四处瞎闯。天,漆黑一团,旷野上到处布满了陷阱。小羊不知道自己跑到了什么地方,突然,扑通一声,它掉进了陷阱。

小羊歪躺在陷阱里,扯着嗓子哭喊着,它的脚摔伤了。它想站起来,但是不行。它使劲地叫着,咩,咩!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可是没有人听到。


展开全文阅读
好心的牧人回到家,站在羊圈外,让羊儿一只只地走进去。他数着:“一、二、三、四……二十……六十……一百!”

不对,不是一百只,还差一只羊。他仔细地检查一番,最后发现那只小羊不见了。

牧人很伤心,他很喜欢这只不听话的小羊羔。虽然一整天下来已经精疲力竭,但他没有在家休息。他马上跑回黑夜的旷野,寻找那只丢失的小羊。他走啊,找啊,不时地停下来呼唤着小羊的名字。突然,他听到了一点儿声音,一个非常细弱的声音在夜空回响。

好心的牧人急忙跑过去,他看到了那只迷途的小羊。黑夜中,那只小羊露出一点小小的白点儿。

牧人高兴了。他用粗壮的胳膊抱住小羊回家。小羊躺在牧人怀里,心想:现在我可安全了,好心的牧人关怀着我呢!

他们回到了羊圈。牧人把小羊放在稻草上,给它喂水,又找了块布,包扎小羊受伤的腿。干完以后,他才回去吃饭休息。

牧人很高兴,他终于找回了迷路的小羊。

耶稣讲完了这个故事,又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就是这个好心的牧羊人。牧羊人一生都在为羊群操心。”

〖点读〗

牧羊人与羊群。“好心的”牧羊人让羊群睡在温暖的草铺上,能喊出每只羊的名字,与羊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带领它们去草地时,反复提醒它们“要紧紧跟着我”。当野兽要袭击调皮的小羊羔时,他“连忙跳过去”,把野兽赶走。当小羊由于大意独自出走而迷失了方向时,牧羊人“很伤心”;尽管劳作了一整天早已精疲力竭,但他马上跑回旷野艰难地寻找。找到小羊后,他连忙“用粗壮的胳膊抱住小羊回家”,心里“很高兴”。借助这些具体、细致的描写,牧羊人的好心、善心便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牧羊人与耶稣。牧羊人精心照料着羊群,处处呵护着羊群,不让它们受到一点伤害;耶稣一生都在为芸芸众生操心,尽力拯救人类的苦难。耶稣,就是人类的牧羊人。

【精读篇】

     只有岁月才能读懂

           (台湾) 方绮

“阿嬷(编者注:奶奶)走了。”深夜里,阿爸来电,声音哽咽。

连夜搭车南下,车窗外一片漆黑。黑暗中,那张布满风霜、历经沧桑的面庞竟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直到眼角渗出泪水,才逐渐模糊……(虚写阿嬷的面容,点示“我”的悲情,导入回忆)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的僻远乡村,痛苦必定与贫穷紧紧缠结在一起,像一张蛛网,盘踞住一个家庭,从这个角落扩延到那个角落。(运用比喻,写一家子被贫穷缠绕、备受煎熬的情状)

身染痨病的阿爸整日躺在阴暗的小屋,不时发出阵阵剧咳声。受不了贫病拖累的阿母,终于狠心丢下病弱老小,远离家门。一家的重担,全落在瘦小的阿嬷肩上。(阿母离家、阿嬷持家,多么强烈的对比!)每天,天色微亮,阿嬷就推着一辆破旧的婴儿车出门,巡街扫巷捡拾一些可以卖钱的破铜烂铁。(“一”点婴儿车)

这是我的童年记忆,记忆中蕴藏着童年时期对贫穷的自卑与憎恶。(揭示“我”的独特心理)

从小,我就觉得自己不如人。一个不能赚钱的阿爸,一个捡拾破烂赖以持家的阿嬷,这样的家庭组合让我感到卑微,我总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初中时代,是我自尊心作祟最强烈的时期。我几乎得了自闭症,从不与同学往来,怕同学了解我的状况,知道我的家人,尤其是阿嬷,她的谋生方式简直令我羞耻。(为下文正面写“我”对阿嬷的态度巧伏一笔)

平时,最怕与捡破烂的阿嬷在街头巷尾不期而遇,她那蓬松的乱发、满脸的尘垢,乍看之下像是疯妇一般。(从外形上写阿嬷,“我”不友好的情感蕴含其中)有一次,我与阿嬷在街上偶遇,她亲切的召唤,引起路人对我行注目礼。当下,我觉得难堪极了,红热的脸,像被一块烧红的铁烙印上,灼痛不堪。从此,老远见到阿嬷的身影,我便闪到了另一条巷道(“闪”字形象地写出了“我”此时慌乱、紧张、自卑的心理),生怕面对阿嬷温暖的眼神。(“温暖”修饰阿嬷的眼神,从细微处写她的善良与仁爱,藉以反衬“我”内心的不健康)大庭广众之下,阿嬷的脸,成了我的梦魔,仿佛是恶魔的狰狞面貌,令我厌恶、害怕。

一次,老师要到家里做家庭访问。我心中紧张极了,怕长期以来建构的帷幕(隐瞒了阿嬷拾破烂持家的情况)一下子被揭露了。当天,我约好老师来访的时间,刻意支开阿嬷。偏偏,就在老师访谈结束准备离去之际,阿嬷突然推着婴儿车出现在门口,车上一大堆废纸、铁罐。(“二”点婴儿车)

“你是?……喔!老师喔,我是她阿嬷啦,进来屋内坐啦!”阿嬷热情地招呼老师,一旁的同学却露出诧异的表情:“原来她就是你阿嬷呀!”仿佛沉积已久的谜底,终于揭晓。那眼神,是惊讶,是嘲弄,是……顿时,我觉得受到极大的羞辱和伤害。(点示“我”内心的激怒)

送走老师后,我冲进小院,将阿嬷的婴儿车翻倒在地(“三”点婴儿车),愤怒地将滚落地面的铁罐踢得铿锵乱响,疯狂咆哮着:“为什么你是拾破烂的?为什么你要这个时候回来?为什么你要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借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了“我”的无知、粗鲁、荒唐)

当下,阿嬷愣住了,眼睛眨了眨,随即蹲下身去捡拾散落一地的废纸、瓶罐。阿嬷的泪,一滴一滴落在尘土上。(难言的委屈、伤心,借助细节得以凸显)

初中毕业后,我离家住校,靠着半工半读完成高中、大学学业。那段日子,我亲身体会到经济窘迫时的难耐,终于理解阿嬷对金钱的迫切与拾荒的无奈心情。(朴字生色)

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经济获得改善,我总是将大部分的薪水寄回家,希望阿嬷不必再为生活奔波,不止一次劝阿嬷不要再去捡破烂。阿嬷却说:“有什么不好?当成运动,老人需要活动筋骨,才不会生病。“(阿嬷深悟劳动的意义,多么可贵)

起初,我实在不能理解阿嬷的固执。直到有一次,我与阿嬷上街,阿嬷看见一个铝罐,本能地弯下腰去,却被我用力拉住。我看到阿嬷的眼神从原先乍喜的光彩转为黯淡(逼真地写出了阿嬷心理的微妙变化),我终于明白一件事:“捡拾”已成为阿嬷生活的一种惯性,即使经济无虞,在她的深层意识中也潜藏着一份莫名的执著,是一种苦乐交杂的情怀。(议论精辟有力)理解了阿嬷的心境,我不再坚持要求阿嬷改变什么。

去年,我带着男友回南部老家,在车站巧遇阿嬷。

“阿嬷!”我高声喊她。阿嬷回头,沧桑的脸庞露出欣喜,她佝偻的身子依附着那辆婴儿车(“四”点婴儿车),两者之间,仿佛是难以分割的宿命。(人与车,在苦难的年月相依相伴,似乎有与生俱来、难以割舍的情缘)

当她看到我身旁的男友时,笑容突然僵住了,神色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不是她阿嬷啦!”(让人心酸的表情,让人垂泪的对话)

望着阿嬷慌张的神情,我的眼眶立刻充盈了泪水(真情的自然流露)。童年的记忆像一把利刃,同时戳向阿嬷和我的心房(比喻生动。童年生活对一老一少的伤害,似乎刻骨铭心)。我上前搂住她的肩(“搂”字写出了“我”对阿嬷的亲昵),亲热地对她说:“你不是我阿嬷,是谁的阿嬷?”阿嬷看着我,又看了男友一眼,她笑了,笑中闪烁着泪光。(祖孙亲情的交融)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阿嬷银灰的乱发和布满皱纹的脸,黑黝的脸庞映出油亮的光彩(以景衬人)。阿嬷笑咧了嘴,露出没有门牙的牙龈,那灿烂的笑容真美,恰如绚丽的晚霞。

那是一张动人的脸;一张坚持、固执,不向环境低头认输的脸;一张刻着艰辛岁月,却无怨无悔的脸。(点示蕴意)

           ——摘自《中学生阅读》

〖赏析〗

《只有岁月才能读懂》是一篇亲情荡漾的美文。

瘦小的阿嬷,面对阿爸患病、阿母离家的苦难家境,咬牙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在艰难的岁月里,阿嬷要挣钱养家糊口,婴儿车便派上了用场;婴儿车也见证了阿嬷经历的人生苦难以及她付出的爱。而少年时代不谙世事的“我”全然不理解阿嬷,反而嫌弃她,甚至粗暴地伤害她。经过岁月的淘洗,“我”才理解了阿嬷的良苦用心,感情上才与她渐渐亲近。经受严寒考验的树木更结实,经过碰撞的祖孙亲情更厚重。而孱弱不堪、形单影只的阿嬷在历经风雨后形象更加高大、可敬。


展开余文
行文刻画阿嬷的形象,倾诉祖孙之爱,通过矛盾冲突,借助细节描写,收到了情真意切、拨动心弦的效果,值得细细品味。

三、阅读反思

1、文章原来可以这么快乐阅读:

(1)我最喜欢的词句:

①词语:

警觉 欢畅 陡峭 敏锐 盘踞 蕴藏 黯淡 依附 油亮 绚丽 绿油油 笑嘻嘻  黑漆漆 孤单单 众目睽睽 大大方方 莫名其妙 精疲力竭 九霄云外 精心照料  历尽沧桑 不期而遇 无怨无悔

②句子:

——她的灵魂已经在疾病的侵蚀下慢慢地死去,然而永远不肯死去的,是那一颗母亲的心。

——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青草,羊群可以尽情地吃个饱。

——“捡拾”已成为阿嬷生活的一种惯性,即使经济无虞,在她的深层意识中也潜藏着一份莫名的执著,是一种苦乐交杂的情怀。

——她佝偻的身子依附着那辆婴儿车,两者之间,仿佛是难以分割的宿命。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阿嬷银灰的乱发和布满皱纹的脸,黑黝的脸庞映出油亮的光彩。

——那灿烂的笑容真美,恰如绚丽的晚霞。

——她佝偻的身子依附着那辆婴儿车,两者之间,仿佛是难以分割的宿命。

(2)读完全文,我在写作方面的收获有:

①抑扬结合:《只有岁月才能读懂》表现祖孙亲情时,先写“我”对阿嬷的不理解、嫌弃、厌恶,是“抑”;后来写“我”觉悟了,对阿嬷亲近、友好,是“扬”。“抑”得妥贴,“扬”得自然,有助于深化主旨。

②细节点染:《不肯死去的心》中,外婆在吃饭时偷偷把菜放进口袋,留给“毛毛”,这一细节很独特,很有穿透力。《只有岁月才能读懂》中“我”推倒阿嬷的婴儿车、踢铁罐的细节也写出了“我”的心理及个性,具体生动。

③环境烘托:《只有岁月才能读懂》的倒数第二段,借夕阳之美来烘托阿嬷庄重、圣洁之美,“绚丽的晚霞”令人心动。

④反复:《好心的牧人》一文中多次出现“好心的牧人”一词,强调了“牧人”的“好心”,使人印象鲜明。

⑤运用道具:《只有岁月才能读懂》中“婴儿车”四次出现,它是阿嬷苦难和爱的生动见证。

(3)本单元可以链接的话题还有:

①关爱:人间没有关爱,如同荒芜的沙漠。得到了关爱,是幸福的;而献出关爱,是高尚的。关爱他人,其实也是在关爱自己。关爱与被关爱,可以实现“双赢”。

②谦让: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举止文明的表现,“退一步海阔天空”是谦让的写照。谦让不是怯懦,也不是软弱。谦让更需要真诚、友善。

③沟通:桥梁,连接此岸与彼岸,是有形的;沟通,连接你与我的心,是无形的。人生需要沟通。沟通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一种坦诚的交流。有了沟通,才有了和谐,也才会有圆满的合作。

2、这些文章里,哪些地方你还不满意?文章还可以这么探究性地读:

(1)《不肯死去的心》一文中,外婆偷偷藏菜给女儿吃,这一细节既感人,又怪异得让人心酸。请再补充一个类似的细节,40字左右。提示:可从穿衣服、梳小辫、做游戏等方面去考虑,要符合外婆痴呆的特征。

(2)《好心的牧人》的最后一段,耶稣的话真的意味深长吗?能不能改写一下?

(3)“她佝偻的身子依附着那辆婴儿车,两者之间,仿佛是难以分割的宿命。”想一想,“宿命”改成“情结”好不好!

(4)《只有岁月才能读懂》的结尾借夕阳的余晖来衬托阿嬷的形象,请你写一个片断,用“朝阳”或“正午的太阳”来衬托一个少女或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不少于150字。

四、趣味古诗文阅读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捣衣:捣洗衣服。玉关:边塞的代称。

[赏读]

秋天的夜晚,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在捣洗衣服,准备缝制过冬的棉衣。秋风不停地吹拂着,却仍然吹不掉我心中的愁苦;因为我的一片相思深情,总是记挂着那远在玉门关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把侵略边境的胡人赶走,让出征的人儿回家团聚呢?

这是一首抒写妇人对征夫想念之情的古风。诗作选取“捣衣”这一特定的生活场景,先借捣衣之声来含蓄地表达她心中的思念之情,然后撷取“秋风”这一意象直抒情怀,末句点示捣衣女急切而诚挚的亲情,可谓动人心弦。

五、阅读升华

以上一组文章教我们领悟了亲情的魅力。

《不肯死去的心》让我们读出了不肯死去的亲情,《只有岁月才能读懂》让我们读懂了艰难岁月里沉甸甸的亲情。它们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因为它们,人类得以繁衍,文明得以传承。

其实,大千世界并非只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好心的牧人》中,牧人对小羊的呵护,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有真心,有挚爱,有笃意,它就能成为亲情,就可以超越时空,突破地域,冲破阻碍。

当我们拥有了沉甸甸的亲情,我们就有了向上的力量,就能精心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标签:教学论文 岳老师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正义与自由——《指环王》读后感(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岳老师教阅读--童年篇(本站论坛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