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902
标签:
教师随笔
未来哲学发展的形势
赵汀阳(中国学术城)
一、哲学的性质
不管人们对哲学有多少种理解,哲学的原始意义(爱智慧)仍然
是最合适的理解。实际上这已经暗示了哲学的发展和其它学科的发展
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于哲学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或者说是关于种种
“本质”的研究,因此,在哲学中不存在像科学理论发展演变那种意
义上的进步,很显然,哲学不是知识。只有古老的哲学问题,但几乎
没有过时的哲学问题,哲学问题题差不多可以说是永恒的。各种知识
的问题可以产生又消失,而对全部认识的智慧基础的研究却不受影响。
因此,哲学的发展一般表现为各种哲学问题在新方法、新背景和新角
度下的重新思考。而一组迫切需要被重新思考的哲学问题往往构成了
某一阶段的哲学特色。
二、退入背景的哲学和作为方法的哲学
一种哲学理论当它完成了对某些问题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当它被
详细地分析和批评之后,它并没有由此而消失,无论它得到普遍的接
受还批评。事实是,它将退入哲学的背景中。由各种以往的哲学理论
所组成哲学背景造成了新的思考的基础。柏拉图、笛卡儿、休谟和康
德哲学家的理论虽然不是现代的哲学思考,但它们始终作为一种背景
在促进派成现代的哲学思考。
现在,我们已经注意到,大量的现代哲学理论,包括弗莱格、罗
素、皮尔士、尼采、卡尔纳普等人的理论,正在逐渐退入哲学的背景,
这些哲学家曾经制造了现代哲学的风格。随着和种现代理论退人背景,
未来的哲学趋势也逐渐明朗起来。
各种哲学理论退入了背景中,但它们所提供的哲学方法很可能继
续被应用和发展,它们将是新的哲学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哲
学中,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便是主种情况的典型例子。许多哲
学家可能并不相信胡塞尔的绝对纯粹的“自我一我思一所思”(egocogito__cogitatum)
原则,但他的现象学方法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美学等领域的哲学诸种
理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象学方法已经被接受为哲学的一种普遍
方法并且似乎将继续得到发展。维特根斯坦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
析哲学家,但他的哲学,尤其是他对现象的精微的逻辑分析方法决定
性地影响了分析哲学的各种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维特根斯坦所建
立的首先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哲学。他的方法实际上并非为某种哲
学理论专门设立的,而是一种普遍的方法,特别有助于消除观念的偏
见和改变看问题的方式。新近的许多哲学理论显示了维特根斯坦的深
远影响力。
三、分析哲学和走出语言
从总体上看,分析哲学以及新近分析哲学的其它哲学在本世纪的
哲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以至于出现一个“分析的时代”。分析哲学
给哲学带来了一次根本笥的革命,这次哲学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变
革(比如说笛卡儿或者康德哲学的出现),它所努力的不是提出某种
本体论的或者认识论的新原理,而是对任何声称具有合理性或真理性
的哲学命题进行检查和分析,于是,哲学的任务首先不是作出断言而
是进行分析的活动,也就是通过某种具有直接可靠性的方法来判别一
个命题是否有意义。
数十年来分析哲学取得不少进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一
直到今天分析哲学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哲学流派,但我们可以发现
它已经接近完成其历史使命,或者说,分析哲学的革命性过程已基本
完成,目前的工作只是对一些具体的哲学问题的分析的继续。然而,
对于分析哲学来说不存在所谓“衰落”的情况,因为分析哲学并没有
建立某种体系,而只是充当了古典哲学到未来的哲学之间的必经之路,
或者说是一种必要的转烃步骤,因此,无论是由分析哲学本身的意旨
而言还是从分析哲学的逻辑必然倾向来看,分析哲学所做的工作正是
为了超越分析哲学。也许分析哲学并没有真正解决了某些哲学问题,
但它已经为未来的哲学提供了一种坚实可靠的基础。当消除了观念和
思维的疾病,当弄清楚应该怎样合理地作出哲学断言时,新的哲学研
究就已经开始了。
告别分析哲学而走向新的哲学需要走出语言分析。分析哲学花费
了巨大的力量去分析命题和语句,既然现在已经澄清了语言引起的各
种哲学疾病并找到治疗的方法,我们就应该转向对种种哲学问题的关
质性研究。但有一点必须给予注意,走出语言决不意味着抛弃分析哲
学的工作成果,决不意味着重新回到混乱的思考状况上去,而仅仅意
味着正正确地去思考,直接正面地研究哲学问题。语言分析是哲学发
展必不可少的洗礼。这种洗礼使哲学问题变得清楚明白,使一种全新
的客观严格的研究成为可能。只有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
才强烈反对语言和逻辑分析,它们所谓的超越语言关际上是一种逃避
的行为,这和走出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在科学方法下的新人文主义
近代以来,在哲学中出现强调人的至高无上地位的倾向,这一点
在现代哲学中尤为突出。胡塞尔相信笛卡儿首先使人的地位变得明确
起来,他又进一步力图证明纯粹意识是唯一可置疑的绝对存在。
虽然几乎全部现代哲学就其本质而言都包含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原
展开全文阅读
则,但这一点在各种哲学流派之间都得不到相互的承认。这可能主要
是因为尽管它们有着共同的人文主义目标,但尚未建立起一种真正合
理的理论。
心理主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以及其它类似的各种哲学虽然总
是好像直接地关心关人,但是,且不说它们往往是消极的和封闭性的,
这些理论本身有着明显的缺陷,特别是其证明方式是不成立的,总是
最终导致悖论,正像维特根斯坦在进行私人语言的批判时所展现的那
样,私人性悖论对于一切主观主义原则都是致命的打击。而且,由于
现代的各种主观主义总是力求某种绝对的主观性而无视使主观性成为
可能的客观基础,于是,甚至似乎连他人的心灵也成为一种困难,尽
管这些主观主义哲学费力而勉强地论证着主体间性,但结果往往是徒
劳或者是软弱无力的。主观主义的人文呼声只是表达了一种情绪而和
真理全然无关。
现代哲学的另一面,即那些坚持客观主义立场的哲学常常被认为
是硬心肠的甚至贬低人的尊严。这里存在着一种深深的误解。各种客
观主义的哲学实际上更有力地表明了人文的精神,只是采用了另一种
方式而已。客观主义的哲学不是通过主观性而是通过事实和真理接近
人类的本质,这就是它和主观主义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决定了它们
不同的焦点:主观主义关心的是个体而客观主义观察的是人类整体,
主观主义以主观性为出发点面客观主义以下类的客观的文明系统为出
发点。
可以说,未来的哲学将更加明显突出人文主义的主题,因为深入
而合理地理解人类本质已经是不容迟疑的了,否则全部哲学问题将无
法有效地进一步发展。人类本质问题作为全部哲学问题的核心已日益
明显起来。未来哲学的人文主义很可能具有这样的性质:(1 )科学
方法。虽然哲学不是科学,但同样以严格可靠性为要求。首先,研究
对象将发生变化。主观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是把人的生命过程或者主
观内在的存在过程和人类客观的生活形式分割开来,以为独立地存在
着某种人的本质。主观的绝对性如果不以客观的绝对性为基础的话,
便将丧失其全部规定性包括其存在的全部可能条件。因此,未来哲学
将研究的是决定人类各种可能性的全部客观的生活形式。其次,证明
方法将产生变化。主观私人过程既不是研究对象也不是证据。对任何
一个观念或命题的证明将不再寻求像直观和体验之类的托辞,印象本
身不是衡量印象的标准。未来哲学的命题的是决定人类各种可能的全
部客观的生活形式。其次,证明方法将产生变化。主观私人过程既不
是研究对象也不是证据。对任何一个观念或命题的证明将不再寻求像
直观和体验之类的托辞,印象本身不是衡量印象有增值水来哲学的命
题将尽量具有“可证明性”。(2 )建设性。未来哲学将更具有建设
性,更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古典哲学虽然已经提出了大部分问题,
但它的建设性更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工的理论的构造上。形而上学理
论无论其意义之大小,一般都缺少有效解决哲学问题的直接性的研究。
现在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是要把哲学变成一种方法论或者减弱
为一种准科学,相反,它对哲学方法的反思正是为未来哲学解决哲学
问题提供了条件和基础。(3 )对人类的全面研究。未来哲学的人文
主义精神不再表现为一些带有强烈情感性的概念以及对这些概念的形
而上学式的演绎,而是表现为对人类文明的全面的严格研究。人类文
明的全部客观运动决定了人类的全部可能性,因此,对人类文明的全
面研究才是真正的对人文主义的肯定。可以想象,思维基础和科学基
础等哲学问题将因为它们的重要性——认识的问题是人类文明最重要
的一个方面——面继续作为主要的论题。另外,伦理学(也许还有美
学)非常可能受到特别的重视,因为伦理学将不再只是对行为的善恶
的研究,而将民为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生活发展的合理性的整体性研究。
关心人类的前途将是未来哲学的一种特色。
五、全面重建的时代
如果说现代哲学是分析的时代,那么,可能出现的未来的哲学应
该是一个全面重建的时代。这种区别主要是:(1 )现代哲学从根本
上说是对方法的重新思考,示涞的哲学则将是对哲学各种问题的重机
关报解决。现代哲学是未来哲学的准备阶段,未来哲学是现代哲学的
完成;(2 )未来的哲学对哲学问题的解决将建立在一种全面联系的
思考之上,但这决不是古典哲学的变相重复。未来的哲学不需要任何
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原理,而是在各种问题之间发现深层的关系;
(3 )由于现代哲学对哲学方法进行了革命性的重新思考,这可能导
致未来哲学对哲学中的根本原则和基本信念进行批判甚至重新构造,
假如这样的说,哲学的问题本身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不管未来的哲学是否具有像现代哲学那么旨烈的革命性,它都将
获得很多具体实际的成果,尤其是它至少樗着哲学问题的重新解决的
新时代的开始。总之,未来哲学应该理解为现代哲学的必然结果。
标签:
教师随笔
未来哲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哲学和文学的颠倒
下一篇: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