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学反思
阅读:836
标签:
教学反思
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的美学反思
刘旭光()
当文学的传播媒介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对文学本身会发生什么
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对于文学本身
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们反思网络文学这种新的
艺术现象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关注网络文学
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从本质上决定了网络文学在艺
术和美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决定了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的特质和价值所在,换言之,决定了网络文学存在的权利问题。
在回答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于文学本身的影响之前,我们有必要对
文体形式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历史地回顾:文学的最初样态是民
歌,而民歌是口耳相传的,它不需要也没有什么物质媒介,文学在这
个阶段是完全民间的,是人民性的,文学的任务也是单纯的,劳者歌
其事,饥者歌其食,文学是人民的情感与要求的最直接的流露。文学
的第二种样态是由官方收集并改编过的民歌,以及一些官方文件,这
时文学的媒介是竹简和帛,还有青铜器。这一时期的文学依赖于物质
媒介,而这种物质媒介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因此,文学开始承担
官方赋予它的政治任务,“兴观群怨”这种文学的功用观正是从官方
的角度对文学提出的要求,通过采风,以及对采来的民歌的改编,文
学开始官方化了。文学的第三种样态是由专业人员创作的诗,文和史,
纸成为文学的主要媒介。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专业的文学创造者,
也就是所谓的文学家的出现,从汉代那些辞赋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创作群体,他们借鉴并且改造民歌的形式,把民歌
艺术化,精致化从而使文学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也造成了一种对立,
一种有媒介的,以官方的审美情趣为主导的文学与无媒介的以民间审
美情趣为主导的文学的对立。就这种对立的物质形态而言,我们可以
称这种对立为纸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对立。文学的第四种样态的主体是
小说,特别是白话长篇小说,小说的发展和普及的前提是纸的普及和
印刷术的发展。纸作为一种市民社会的日常用品,它的这种属性决定
了小说必然以市民社会的审美情趣为自的主导。在文学样态的变迁中,
我们可以发现文学自身的发展和它的物质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
系,简单地说,在竹简的时代不可能出现小说,文学的物质媒介制约
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而物质媒介本身的性质及其阶级属性,也就是这
种物质媒介主要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决定着文学的时代性的审美追求。
那么,当文学的传播媒介转化为网络以后,网络对文学的审美追
求产生了哪些影响?换言之,网络时代的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出现
了那些新的变化?这要求我们从网络,也就是文学的物质载体,从文
学创作者,从文学欣赏者三方面分析实际发生的变化。变化一:网络
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和传统文学的物质载体现比,是一种突破了原有
物质载体的物质有限性的载体。所谓载体的物质有限性,是指作为载
体的物质因其固有的特性而对它所承载的信息的束缚。这种突破是革
命性的,它把原物质载体的如竹,金属,帛,纸,羊皮,石等具体物
质给文学加上的种种束缚如该物质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它的所有权在
审美意识上的反映;这些具体物质材料作为一种有限存在所受到的时
间和空间限制和这种限制对文学传播和创作的影响;这些物质材料对
阅读方式的束缚;这些物质材料所能承载的信息量的局限对文学传承
和文学创作方式的可能性的束缚,这些束缚都有因为网络这种非具体
物质的承载和传播方式的出现而被抛到身后。更为重要的变化是,网
络是一种真正具有人民性的物质媒介,它向所有人开放,它扫除了原
有物质载体的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它开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
能也就我们要提出的变化二:文学创作者的变化。文学经历了民间创
作到专业文人的创作后,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它体现出了一种向民
间回流的趋势,但这一趋势并不是单纯地回到起点,而是一种彻底的
开放,如果说文学在它的起源处是民歌一枝独秀,其后是文人创作的
一脉独张,那么,现要我们可以说,网络为这两股激流的汇合创造了
机遇,从而也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的诞生开辟了一个生长点。对
于民间文学和民间审美意识而言,它找到一个直接展现自己的舞台,
而在传统上,民间文学只有通过文人采风才能走上前台;对于专业文
学创作者而言,他和他所代表的官方审美意识作为文学界内的主流话
语,必然遭到挑战。网络为每一位愿意进行文学创作并且愿意把自己
的作品,把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展示给大家的人提供了发言机
会,网络使得文学创作者在数量上和风格上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了,
从而使得各式各样的审美意识和各式各样的语言风格都有展现自己的
机会。立足于第二个变化,文学欣赏也就是阅读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网站和网页取得了和传统的信息传播单位如电台,电视台,出
版社,报社,杂志等同等的地位,但和这些传统信息传播单位相比,
在数量上更加丰富,在风格上更加多样化,更能体现倾向性,而且在
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上取得了质的突破。这种突破决定了读者的阅读
要求和审美倾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满足,而且使读者获
得了自主的选择权,更为关键的是,读者的这种选择权被网络所提供
的快速切换的可能性极大的强化了,所谓快速切换,是指读者可以出
展开全文阅读
于自身的兴趣和要求而在文本和文本间,网站和网站间进行快速的转
换,而这种转换速度是以纸为媒介的书不可能达到的,即使是坐在图
书馆里也不可能。
从这三个方面展现出来的变化在美学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
自身的开放性,全民性带来的创作者的迅速膨胀以及作品的迅速膨胀
即带来了混乱,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这些新气象首先表现在审美
意识的多元化上,各阶层的人在网上进行文学活动的时,会自觉或不
自觉的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语言特色表露出来,因而在网上我们可以
读到各式各样的作品,典雅的,恢谐的,优美的,粗俗的,甚至还有
充满肉欲的;看到各式各样的文体;听到各式各样的言语。当所有这
些风格,文体和个性化,行业化的语言在同一个页面上同时展现出来
时,网络就变成了一个狂欢节上的广场,一方面,他仍然有官方文化
和官方审美意识的地盘,同时它也为非官方一些东西提供了展示自身
的场所。官方总是与严肃,与专横,禁令,限制联系在一起的,而非
官方的文化形态虽然粗俗,粗糙,却是生机勃勃的,是与欢喜,热烈,
和随心所欲的自由,和无所畏惧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文学作为由生活
在社会各个层面的网民创作的文本,它在审美上的非官方性质是明显
的,在那些被称之为无病呻吟的作品中,在那些调侃,反讽,诙谐,
粗俗,甚至带有痞子气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生命活力,涌动着大众
的气息,而这种气息,是用传统意义的“美”所不能涵盖的。从这个
意义上讲,网络文学向传统的以“美”,以“雅”为指向的文学理念
发出了挑战,“俗”并不可怕,只要俗的真诚,网络文学为下里巴人
们提供了一个向“美”文学挑战的机会。正是因为网络的全民性,所
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应当有民间审美意识的地盘,但这并不是
说就要排斥官方审美意识,因为网络本身也是向官方审美意识开放的,
有很多网络作者实际上就是拿官方工资的职业作家,或者是在官方审
美意识中成长起来的知识份子和文学爱好者,他们当然是传统审美意
识的捍卫者,即然网络是全民的,那么他们当然也有权力把传统文学
的传统审美意识延伸到网络中来。多元化的含义是指多种因素独立并
存,而不是把多种因素化合为一个整体,多种元素是彼此独立的,他
们之间应当是对话关系,是平等的,因此,真正的网络文学应当是一
个开放性的范畴,它兼容各种审美意识,各种文体,各种话语风格,
最终在兼容之中形成属于网络这种载体自身的风格。
新气象二体现在网络文学在创作上的心灵化。绝大部分在网络上
发表作品的创作者并不是图名,也不是图利,创作仅仅是因为兴趣和
激情。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都是网友们不吐不快的率性之作,是网友
们的情感和心灵的最直接的流露,是一种完全在非功利心态下的创作,
这样的作品是真实的,真诚的,真挚的,是彻底心灵化的,这一点正
是民间文学的最大特色,也是网络文学的最大特色,正是在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体现着文学的民间化。在网络上发表文学作品将
发表的时间周期降到最小,把发表作品的物质投入降到最小,并且不
期待物质回报,因而网络文学有可能从商业社会的功利主义中超拔出
来,摆脱功利的束缚,而这是以纸为媒介的文学做不到的。我们并不
怀疑传统文学的真诚,但是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学更加真诚,更加心
灵化。创作上的心灵化必然带来文本在风格上的心灵化,真正网络文
学应当是心灵化的文学,是直率,坦诚,无所顾忌的文学,是自由的
文学,这应当是网络文学在风格上的主导。
新气象三体现在网络文学的欣赏者在阅读上的纯粹化。所谓纯粹
化是指,读者的阅读完全以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审美倾向为标的,每一
次真正完成了的阅读都意味着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这样的阅读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阅读,这种阅读是非功利的,是纯粹的阅读。由于
选择的多样化和快速切换的可能,让一个网上阅读者完成一次完整的
阅读是困难的,如果一篇文章不附合他的审美要求和当时的情感状态,
那么他可以马上切换到另一篇,尽管这种切换有时显得匆忙而草率,
但不可否认,这种切换往往是一种过滤,只有那些真正附合读者情意
状况的作品,真正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才能让读者完整的阅读下来,
这即是对阅读的过滤,也是对作品的过滤。在这种过滤中体现着一种
自由,这种自由我们可以把它表述为:“我只读我想读的”,这种自
由是对一切强迫阅读的反抗和突破,这种强迫可能来自传统,来自他
人的目光,来自功利目的,来自官方,来自意识形态,而网络本身抵
制这种强迫。非强迫性阅读是真正的审美阅读的基础,只有非强迫性
阅读才显现读者心灵的敞开状态,只有在心灵的敞开状态下,读者才
能进行审美阅读。而正是因为网上读者完全的非功利的审美阅读,反
过来要求网上作品也只能是非功利的和真诚,否则读者就会毫不犹豫
的“退出”. 新气象四体现在网络文学对文字的突破上。网络提供了
这样一种可能,一种令文学突破语言和文字的可能,一种把文字、声
音、图象结合在一起的可能,它已经具备了在同一个页面内把文字、
声音、图象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能力,跨文体写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跨艺术体裁的写作,作为一种实验文本,完全是一种有必要的和有益
的尝试。尽管跨艺术体裁的写作对于一般文学爱好者来说还很难做到,
但我们有理由满怀信心地等待它的诞生。
尽管文学在网络上体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气象,但是我们必
须承认,真正的网络文学还没有诞生。这些新气象仅仅是为网络文学
的诞生提供了一种可能,为网络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几块基石。有人说
现在的网络文学是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的确是呻吟,也的确是小
资产阶级的,这是现在网络文学的问题之一,但并不是“无病”的,
真诚是网络文学的特质之一,是因为痛,因为爱,因为恨才呻吟。呻
吟没有错,问题在于,呻吟的声音太小,太单一了。网络是大众,网
络为审美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因而,真正的网络文学应当是一种众
声合唱,是各个阶层的各种呻吟的混合,它的声音应该大一些,再大
一些,最终成为咆哮和怒吼的文学,除了那些真挚而强烈的民歌,历
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怒吼和咆哮的文学,因为历史上还没有出现
过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学,全体大众还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过在文学上的
发言权,而现在,网络为大众,为文学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和发言权,
真诚,真实,浓烈,这应当是“网络文学”的最高状态。中国现在的
网络还不能算普及,网络的真正利用者还只是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学
生和白领阶层,当然还有中产阶级。他们作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欣
赏者,必然把自身的审美情趣投注到网络文学中,这决定了现在的网
络文学还不是众声合唱,也就是说,促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的诞
生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从另一个角度讲,促成网络文学诞生的心理
条件也还没的成熟,广大网民还没有适应这种突然而到的自由,还没
有学会应用和尊重这种自由,自由和监督的突然缺失使得一部分网民
把网络当作一个满足原始欲望的地方,在这种心态下,即不可能创作,
也不可能欣赏文学,换言之,网络文学的产生有待于上网者心理的成
熟。在期待网络文学诞生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对网络保有戒心,必须
防止网络成为又一种异化人的工具,防止网络成为一个黑洞,一个把
一切东西吸入其中,然后抹平差异,缠为一团的黑洞。对于文学而言,
最可怕的事情是网络抹平语言差异,情感差异,思想差异,让所有人
用一种腔调,一种语言,一种思维方式说话,如果在这个意义上产生
了所谓的网络文学,这将是网络的悲哀,文学的悲哀,人类的悲哀。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标签:
教学反思
对网络时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法美学散论
下一篇:
清教伦理与黑客精神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