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711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
(一)知识目标
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二)能力目标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型、课时和基本思路】
1、教学课型:教读课
2、教学课时:一课时
3、依据本词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兴趣导入——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泛舟诗海”的思路。教学的各环节注重积累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肯定也都看到过北方冬天的雪。不妨试想下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覆盖着原野、村庄、道路,此刻身处一望无际的雪白世界里,是不是有一种诗意在其中?也许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当年毛主席见到此景时,他会是如何的心境呢?接下来,我们就将学习这篇《沁园春.雪》,去感受那份雪中的诗意豪情。
时代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给出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速。自读全词和注释,划出生字新词。
2、全班齐读。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3、请一位学生读一遍。其他同学思考思考上下阙如何分层。
4、学生举手回答。
5、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上阕:(空间)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层:概括写北国风光;二层:具体写北国风光;三层:想象雪后日照的壮丽景色。
下阕:(时间)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一层:承上启下过渡句,由写景转入评论历史人物;二层:具体评论历史人物;三层:歌颂当代革命英雄。
6、根据上述层次,自读三遍尝试背诵。
7、背诵:女生齐背上阙,男生齐背下阙。
8、品味词句,体悟感情。提供如下五个问题探究,分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明确。
①从上阕的写景,你是否感觉到有一种“逆境”存在?
明确:没有。面对冰雪有一种眼界为之一开、心境为之一振的感觉,充满了欢悦、豪迈之感。在冰雪的意象中把寒冷的感觉淡化,把精神振奋的感觉强化,创造了一种壮美的境界,发出对无垠冰雪的赞美。这是一种压抑不住的鼓舞的感觉。
②“望”是什么意思?领起哪些内容?能不能与“看红装素裹”的“看”对调?
明确:“望”有登高远眺之意,领起下面七个分句。着一“望”字,在空间上眺望千万里。前边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眺望的,不望不可能有这样广阔的视野,而且普通人目力是不可能看到千里万里的。这里涉及诗的想象性,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毛泽东写“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时候,进入诗的想象境界。这个想象境界,既有写实的,更是虚拟的、假定超越生理视觉局限的。这不仅需要视野的开阔,而且更需要胸襟的开阔。这也不单是身躯视点的高度,更有精神气质的高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壮美的诗句,令人感到登高远望的图像富有鲜活的生命。这种生命源于诗人精神的崇高,心灵的激动,心花的怒放。“欲与天公试比高”是诗人壮志得酬的心比天高的感觉,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宏图大展、主动挑战的豪情。在想象的境界里,一轮红日映照着覆雪的大地,一个“看”字,承“望”而来,诗人像是端详眼前的壮丽和辉煌,又像是情不自禁地呼唤人们一起观赏。白雪皑皑,红日灿灿;一片幻景,万丈豪情。这高度理想化的自然风光,了然于胸,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如果把“望”“看”对调,会因用词不当而有损诗的磅礴之气、豪迈之情。
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何内涵和作用?
明确: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对上阕描写景物总结,涵盖了毛泽东的美学标准和诗学追求。他爱红装,更爱武装,爱艳丽,更爱壮丽。冰封雪飘、红日高照,是阳刚之美,饰之以“妖娆”,这里再应之以“娇”,用阴柔之美来表现壮美的阳刚,外在色调与内在的情致形成反差,可谓新美。自古英雄皆爱美。凭着“妖”字,从自然转向人事,从写视觉空间跃进到写回溯时间。这就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所要完成的启下任务了。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折腰”含贬义,有屈服、献媚之义。这里贬词褒用,是因爱慕而倾倒。“折腰”的形象鲜明、跃然纸上,概括了一代代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姿态。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这个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
展开全文阅读
④“惜”字领起哪些内容?“略输”、“稍逊”、“只识”好在哪里?
明确:“惜”邻起下面七个分句,作者站在中国历史的时间高度和人类精神的境界高度,委婉地评点历代帝王,句句饱含惋惜之情。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无数英雄竞折腰”,但真正历数起来,只剩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了。就这五人中,虽都有辉煌业绩,流芳千古,却都又美中不足。“略输”、“稍逊”、“只识”,用词富有变化,而又十分贴切,恰如其分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着一“惜”字,表现了何等的大气,在时间上历数千百年。
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意义和作用?
明确:这都成为过去了,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这时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军队已完成万里长征,肩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发表于1945年11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要实行独裁),这两个时间都是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关于本词的立意,1958年末作者在广州批注自己的诗词时说:“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因此,这三句是词的主旨所在,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奋起主宰祖国未来的豪情壮志。这对于当时的抗日救国、争取民主、和平运动是个巨大鼓舞,对于反动派则是无情的嘲讽。
9、学习小结
①方法归纳:读诗,要抓住关键词句联想和想象,才能领悟诗的意象,否则,就形象论形象,很难感悟出诗境的美妙。
②内容总结:
这首词虽题为咏雪,却不仅仅是一幅壮美的风景画,而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阕,在空间上眺望千万里,即景生情;下阕,在时间上历数千百年,纵论英雄。全词情景交融,雄浑豪迈。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这是一首雪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高歌。”来,让我们再一起“高歌”!齐背《沁园春 雪》。
(三)延伸扩展
① 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解体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② 结合自己感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写于1949年4月北京香山双清别墅,讲述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并结合自己在双清别墅参观的所见所思,以真实感触丰富学生对毛泽东以及中国解放战争史的认识。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少于200字,要求用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并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沁园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竹影》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下一篇:
语文课贵在让学生“动”起来(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