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57  
标签:教学论文
心理健康与语文教学(人教版教学论文)
 心理健康与语文教学

周    斌

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所设置的教学科目,语文科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首先,语文科每周的课时要比其它学科多,课程安排的时间较为充裕,这就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的充分,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循序渐、不可急于求成的特点。其次,语文教学中有较强的互动性,老师了解学生想法、观点的机会较多,便于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更为顺理成章。因此我们不仅要抓好语文教学的质量,还要巧妙地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就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徜徉在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独特魅力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得到充分的激发。许多名言佳句气壮山河,熠熠生辉,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高尚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吁,都震撼着学生的心弦,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他们不断磨砺自己,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2、辨证分析各种人物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个性,树立生命意识。

在语文课本中,不乏作者自杀或作品人物自杀的内容。如果老师在讲述背景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未能正确导向,势必使学生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时产生迷惑甚至错误的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对自杀这一行为的正确理解和引导。从我国第一个自杀的作家屈原算起,很多作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惜以死抗争,这跟“士可杀不可辱”的儒家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而自杀的作品人物,是作家塑造的典型。《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选择以血的代价来换取人们的觉醒。老师在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不能忽视让学生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他们为什么自杀,这都是一种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思想,是一种懦夫的行为。著名诗人海子、顾城,作家三毛,他们的作品令后人瞩目,他们对生命的肆意虐灭却遭到人们的鄙视。我们更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更多的作家在厄困面前从未想过放弃,他们选择了用坚强的意志和命运抗争,从而闪烁出生命的光辉。《史记》作者司马迁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忍辱负重、坚持信念的精神是现在的中学生所要学习的。曹雪芹在家破人亡,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依然能谱写出文学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又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是一位又瞎又哑又聋的残疾人,却靠触觉读完大学,成为世界名人。还有张海迪、史铁生……肢体如此残缺的人尚且能如此坚强,如此执着地活了下来,更何况健全而拥有无比珍贵的青春与活力的青年人!

我们要让教材中一个个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让孩子们能在健康的文学熏陶中明辨是非美丑,培养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我们应当利用作文、周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凸显学生个性,让他们明白在自由民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体现自身价值。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在语文这片天空下健康成长,发展良好的个性,吹响生命的号角。

3、对照为人处世的典型事例,消除心理障碍,锻炼交往能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相和”的故事是善于交往的典范。蔺相如一跃位列上卿廉颇之右后,面对扬言要羞辱自己的廉颇,一忍再忍,一让再让,那种气度,那种风范,令人折服!而廉颇幡然醒悟,负荆请罪,那种率真,那种诚恳,难道不令人感动吗?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对照,往往会为自己平时的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而羞愧自责。《地毯下的尘土》中的米妮做事待人真挚诚实,《蟋蟀在时报广场》中的来自乡下的蟋蟀得到了马里奥、老鼠塔克、猫儿哈里的热心帮助,七岁的陈元方在客人辱骂父亲时不卑不亢,据理驳斥……无不给学生以为人处世的启迪,为他们乐于交往、善于交往提供了心理指导。

4、认识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激发探索精神,激发创新精神。

语文课本中的科普文章,从各个角度生动介绍了不少科学知识,使学生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洲际导弹自述》、《桥梁远景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科学与艺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上天入地,使学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神奇,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或生动的事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敢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发展。课文里面有很多教师可充分挖掘的教育因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善于发现的老师不仅能从课文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还能从“口语交际教学”、“作文教学”以及“综合性学习”中有新的发现。在教材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展开全文阅读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

在语文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与上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那么何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又如课文《背影》这是一篇可以帮助学生排解青春期逆反心理,培养感恩意识的课文。我们发现文中有不少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语句。“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这些句子恰恰能折射出“我”因年少轻狂,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自以为是,看不起父亲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则是成年后的自责悔恨。于是我把渗透契机设在品析这部分语句中进行。我认为把握好渗透契机,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摆正语文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语文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脱离语文课的,找准心理健康渗透契机是突破口。

1、深入学生,发现问题

语文教学是面向全体的。因此,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也是面向全体,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心理保健等。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注重学习青少年心理学;二是深入学生收集案例。如:心理学提到: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特别强。深入学生,你会了解到:他们津津乐道的是明星的小道消息,笔记本上满是明星贴纸,模仿明星的服饰发型,甚至为看明星演出而旷课。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追星”就是中学生中急待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当现实生活中发现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心理学知识做支撑。这时就可视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点。

2、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常识。

在语文课中,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

3、结合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高中学生,他们对写作的技巧基本已掌握,完全有能力凭所积累的经验来自由写作,因此我们无需再把重点放在组织文章结构、运用修辞,练习描写方法上,而应把眼光集中在表达自我上。结合这一教学重点,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对自身作一些必要的剖析。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让他们更了解自己。而对于老师,则可从作文中更深入地了解到各个学生,从而更有侧重点地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

4、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并逐步提高。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原则 

民主性、活动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活动对学生语文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单凭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是绝对做不到的。学生的想象再丰富、再合理,与实际动手解决总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带领学生去参观图书馆,学生既了解图书馆,又学会了使用图书馆;将报社编辑请进来,学生既能学到有关采访和编辑的知识,又能锻炼与人交际的能力,同时自己办起报纸来也得心应手、各显所长;就语文课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答“记者”问,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有关课文进行自编自演,既能锻炼学生调用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还有查字典、词典比赛锻炼学生的运用工具书动手能力。听说比赛能锻炼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不一而足。显然,这些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仅凭课堂教学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说,开展语文活动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主体性、差异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教师,我们应明确地认识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老师不是要教他多少死的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一些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要教会他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逐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就要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精神,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指导学生学会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形成语文能力。 教师在备课、讲课中应根据班级实际,有梯度地开展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一方面是由于先天因素(如遗传等)造成的。更主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后天因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作用。承认这种差别,缩小这种差别,是唯物的、务实的;否认这种差别,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机械地“一视同仁”则是唯心的、僵化的。因而教师在备课、讲课、讨论、提问中应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级的问题,特别是课堂提问、讨论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进行不同程度的提示、点拨、启发,使每个层级的学生都感到要回答教师的提问就像“用力跳一下便可摘到桃子”一样,努力思考一下是可以回答正确的,使每位被问到的学生均有成就感,而不是作了极大努力而不可企及。 

趣味性、参与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应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其次,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利用丰富多变的课堂教学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卢姆认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是观察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如果只有个别学生在积极参与,那么,这说明整个教学质量是糟糕的。对于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一般应该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共性与个性,与学生心理上沟通,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设计课堂发言的内容时要具有由浅入深的梯度,创造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话可说;对于发言者,以肯定、鼓励为主,克服心理障碍。 

和谐性、鼓励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来自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位老师,而兴趣的获得,常常因任课教师水平而定。除了教师“丰富的知识”、“熟练地驾驭教材”、“敬业爱生”的崇高品德外,教师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是十分必要的。青年人,尤其在学习竞争中,能够成为“受奖者”,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一次表扬胜过千次批评。比如,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提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让其答出来,只要答出来,我们就应立即表扬。较好的学生,应有意让其当小先生,关键时让其表露才华,并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心理辅导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又可以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标签:教学论文 心理健康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下一篇:诗歌鉴赏的技巧(人教版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