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48  
标签:教学论文
浅探校本课程下我校的课堂模式(教学论文)
 摘要:真实的课程发生在学校中,发生在课堂里,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它是某个学校特定校园文化和精神的产物,是某个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与学生共同劳动的产物。真实的课程是活生生的课程,是有血有肉的课程,是有特点、有个性、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也是一种发展的、变化的、创造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创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国家”模式阶段,“国家+地方”模式阶段。课程由国家、专家主导。学校、教师与学生乃至家长失去了参与课程的机会,对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出现了“学校考教科书,教师教教课书,学生被教科书”的局面。教师是执行者,是没有灵魂的机器,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也变成了知识加工的工厂。这次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扩大了学校的自主权,让不同的权利主体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决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去。通过这段时间校本教研的学习,结合我校的情况、学生的现状,我认为提高我校的教学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解决问题的场所

我校的课堂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上面苦口婆心的讲,对重点难点分析的十分透彻,而学生则显得很漠然、很麻木,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作业方式和课堂模式。学生的作业不妨是预习新课后产生的问题,书面作业是交一张纸条,把预习后不懂的问题都写在纸条上,即使没有问题也要把预习后的体会写到纸条上。第二天老师把纸条都收集起来,然后根据收集上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保证三维目标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学生的问题上。这样就很好的做到了“背学生”,做到了“以学定教”的目的,学生也会集中注意力的期待老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看看是否其他同学与自己有同样的问题。由于同学们有了预习基础,在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会有部分同学能够帮助解决,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赞扬,学生会有一种学习后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就会尝到预习后解决问题的甜头,对学生也是一种有力的推动。课堂成了解决问题的场所,这样的课堂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且参与度也会提高。教师在课堂中就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这样一来,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的向同学们介绍预习方法、自学方法、复习方法等,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二、为课堂注入“兴趣”元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么,如何把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引入到课堂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事,其次需要老师有极强的能力把这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并且能极富感染力的讲解。

  我们学校的一大部分女生喜欢化妆,那么各科老师就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相关教学。化学老师可以从化妆品的成分展开,生物老师可以从化妆品与人体的关系入手;数学老师可以设置如何买化妆品省钱的题目;语文老师可以引入与之有关的人物与古诗词,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许多男生喜欢网络,对此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任何事物都有利弊,既然他们对此感兴趣,做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有的同学喜欢玩“桌球”,那么,数学老师不妨在教几何的时候设置一种打球的情景,引入角度、方向相关内容;物理老师可以引入力度的相关教学。这样学生会意识到,要打好一场球,数学和物理知识是不可少的,他们会重视起这两门课。语文老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们立志,帮他们编织未来的梦,使他们在追梦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比如可以讲盖茨的故事,讲他是如何创立微软公司的,介绍一下电脑软件开发、游戏软件的制作,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美术、电脑等相关知识会促进他们理想的实现,这样会促使他们去学习。也许有的同学会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做一个软件开发者,这个梦想不会马上实现,但会在他们心中发芽,说不准哪天中国会崛起一个“比尔•盖茨”。

三、让课堂本土化一些

我们学校地处“家族化”产业较发达的标准件生产基地,学生家长大部分有自己的厂房和商铺,相当一部分家长想让孩子学会计、电脑之类的中专,学成之后好帮他们打理自家生意。于是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些学生因此流失。既然学校有10﹪~25﹪的课时可以用于校本课程。那我们何不以此来开发一些适合本土化的课程来适应社会这一需求?三年在中专学到的知识在学校的“校本课程”都能学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们学到了他们想学的内容,而且不用跑到县城去,家长们肯定非常乐意他们的孩子就近入学的。这样既控制了学生的外流,也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一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有从实际出发,摸清学生的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这也是校本改革的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课程与教学论》《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标签:教学论文 浅探校本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用心去骂人(教师下水作文)(教师随笔)
下一篇:我竟然如此自以为是(教师下水作文)(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