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547
标签:
教学论文
让学生动起来(网友来稿)
成都十九中学 罗晓宏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点如今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在提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教师就应当时刻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而且让学生能动得充分。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几乎每节课上都能动起来,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语文对我的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生动有趣,培养锻炼自己多种学习能力的机会。
首先是心动,从语文教学来看,心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心动指的是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对这一篇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心动可以贯穿每一节课始终,也可贯穿每一篇课文学习的始终。而最主要的是学习的导入环节应该使学生心动。我曾在选自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的教学中这样导课。“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有一片银白色的沙滩,当静静的月光洒在这一片沙地时,有一位项带银项圈,手拿钢叉的少年悄悄地向正在偷吃沙地上的西瓜的猹刺去,而那猹却一转身从他胯下逃走了……” “几十年后,有这样一位中年人站在了‘我’的面前,他贫穷木讷愚昧麻木而不觉醒,甘于苦难的命运,忍气吞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对这一变化产生了探求原因的强烈欲望,其实这就是学生的产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鲁彦的《听潮》一文时,我一开始就选取了六幅大海的照片,并配以潮声,先让学生感受大海,再导入新课,这个方法对于从未见过大海而又迫切想要了解大海之美的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效果。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第一关就犹如一把锤,敲得恰当,敲到了点子上就等于敲开了学生了心门。我想这就是使学生心动起来。
使学生心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灵活把握。可以制造悬念,可以借用古诗词创设一种特殊的意境,可以由教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主持一节课的开始,可以放相关的录音录象片段,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可以运用学生过去的学习成果来导入新课……方法只有灵活多变,学生才会被吸引,也才会产生探求的欲望。
其次是脑动。学生心动了,自然会使自己的大脑动起来,也就是积极思考。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还得考虑怎样保持学生的这股学习热情。我在教学中比较讲究提问。我认为提问这种方式是激发学生思考,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提问不是步步为营式的满堂提问,那样学生累得慌,会使很多学生放弃思考。我提问遵循的是这样的原则“兼顾、合理、启发、渐进”。“兼顾”,是指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层次,在认知性问题上要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在评价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上要多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另外,兼顾还指在一堂语文课上要用不同类型的问题唤起、指引、调动学生,造成不同类型的教学心境和课堂氛围,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是指问题应明确有意义。在充分考虑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情况之后,提出的问题明白简洁,不会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过多的误解或产生歧义。提问要抓住切入点,纲举目张。“启发”,是指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能产生个人主张和个人认知产生飞跃的问题,这种问题应使学生有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已知——未知——新知。“渐进”,指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这应该符合人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即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遵循这样的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出的问题应该形式多样,根据情况灵活多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类问题(一)认知型问题。这类问题简单而富有激励性。这类问题以课文中已知内容为答案。只需预习、简单记忆,查检,朗读等简单手段就能解决。而效果是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作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如我上《白杨礼赞》时,故意错问“茅盾为什么等到解放后才写这篇歌颂陕甘宁边区军民精神风貌的散文?”学生马上纠正“不是解放后写的,而是1941年写的,当时他从抗日根据地回到重庆,有感而发,写下此文。”而这一篇文章恰恰需要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同一节课我还提问“白杨树的外形美不美?美在哪儿?”其实课文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二)启发型问题。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有关说明文中使用模糊语言这一点,我这样提问“猜猜老师的年龄多大?”学生非常激动,有答“三十五”,有答“四十”的,也有答“三十左右”、“近三十五岁”的,我肯定了后两种答法后,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学生就能理解说明文中使用“模糊语言”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如果是一系列问题那么还要合理安排问题的顺序,这些问题要能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我在教《故乡》一文时,对于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本文的写作目的,我这样提问“文中对闰土儿子水生的描写文字不多,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像他(水生)年纪这般小却遭受如此苦难的命运,在旧中国就他一个吗?”“鲁迅先生写孩子的命运反映了怎样的现实问题?”“鲁迅先生将这篇小说收到了自己的小说集里,而这部小说集的题目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很自然地就了解了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表达的主题,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小说“呐喊”的最终目的。启发型问题不像认知型问题那样机械、直白,缺乏新鲜趣味,也不像评价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那样虽有趣但有点深邃。所以学生对这类问题比较感兴趣。我在课堂上使用这类问题较多。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三)评价型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在学后能在理解新知的基础上应用。有语文知识的应用,也有思想道德、人生关、价值关方面的知识的应用。评价的内容可以是事物性质、课文中的观念、课文与现实的联系和冲突、……这类问题能强化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能鉴赏、善于鉴赏,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同时这类问题能启动学生自己的“大脑宝库”,让学生在大脑宝库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平时注意了训练学生的阅读量,那么学生就有一定的库存。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提出了“谁能从你自己的见闻中发现与‘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相类似的人物?”学生七嘴八舌,有列举自己楼院中的人物的,有列举从父母那儿了解到的,有列举报刊上看到的文章的,有列举影视中人物的,还有的举出了《范进中举》里的胡屠户,有的举出了《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与变色龙的共同点是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学生因这样的问题理解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因之发现了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他们更有信心去探索,去求知。在这挖掘学生大脑库存的过程中,贮藏在学生记忆里的知识进入“周转”,知识就活起来,学生的智力也就能得到发展。(四)创造型问题。创造型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有“独创见识”。而“独创见识”必须在人的想象、联想、比较、迁移、演绎等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创造型问题的答案没有唯一性和教师预期的目的性。答题时需要将知识点或面重新组合或采用独特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创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用这类问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我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时,这样提问“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同学们说说,有哪些物品?”“既然是珍奇,那么牛郎织女的生活环境怎样?他们在天上的生活幸福吗?”“作者写现实中没有的珍奇,写与民间传说截然不同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目的何在?”在教学《听潮》一文时,我提出了在我放的潮声录音中去想象联想同学们心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要求。在教学课文时用提问激发学生想象就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习惯,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开拓了思路,长此训练能使他们的思想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展开全文阅读
课堂上能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可以说教学目的已快达到了。学生心动、脑动之后,自然想表达,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必不可少。
再次就是口动。课堂上学生动口是学生动脑后的必然结果。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学生被动的动口,固然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但是这种说比较零碎,更关键是应该给学生说的时间和机会。除了提问训练学生说,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另外的形式让学生说。课前3——5分钟说课外的内容,第一学期说笑话幽默故事,第二学期说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第三学期说新闻,内容涉及经济、文化体育、政治、军事等各国大事,第四学期的训练变成了我提要求范围,学生即兴表达,或记叙,或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甚至有把高考的小作文也提供给学生作素材。课前也可以说课文内容,说本课学习重点,说自己预习产生的疑问,说自己的收获体会,说自己预习中发生的与课文有关的趣事和恼事,虽然说的内容可能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相去甚远,但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强调,学生是很快能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的。
在课堂上我有时还会因学生说的兴趣浓厚,群情高昂而延长学生说的时间,当然说的内容必须具有普遍性,适于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说”中来。我在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时,说到祥子在暴雨中的痛苦,用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以及人对春雨的感受作对比,我让学生说说春雨、冬雨、秋雨的特点,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将春雨温柔、冬雨吝啬、秋雨霏霏描绘得非常形象,这样在说的过程中无形的与老舍先生的“暴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地理解了骆驼祥子在暴雨中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进而理解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激发起对劳动者的同情之心和对旧社会的愤懑之情。
最后是手动,即给学生写的时间和机会。写,要写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要将写得好的念出来让大家听,让学生被肯定,有成就感。我说的写指课堂练笔。一般只给10分钟。课外内容,什么家长打骂孩子,教师体罚学生,给同学起绰号,学校里新种了一棵树,班里的地板上有几团垃圾纸……都是写的素材。这样能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课内内容,在学习课文中,可以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动手写,如学习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学生已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转而要求学生写“如果于勒三五年之后又以一个富翁身份归来,菲利普夫妇会怎样表现呢?请同学们想象,并写一个他们兄弟见面的情景片段。”仅8分钟后,就有学生完成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把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描写的准确,惟妙惟肖。学习古诗,采用让学生想象联想后写的方法去学习,我认为比教师讲更有学习效果。课堂上的适时适度的练笔其实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铺设了道路。
平时的写,我还让学生做摘抄。课堂上如还有一分钟时间,我常常叫学生摘抄今天学习课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你认为精彩的句子,也可以是你觉得作者表达不够好的句子,不必是什么名言警句。这也让学生动了起来,而且为语言和写作素材积累了资料。
总之,课堂教学的“动”的含义是非常广远的,靠这样的动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大量知识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动”的习惯,使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主动“动”起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有能力,有知识,有创新精神,成为高素质人才。所以,在我看来,培养学生动的习惯和能力,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邮箱: duofanlxh@yahoo.com.cn
标签:
教学论文
让学生动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语文教学中的简笔画(网友来稿)
下一篇:
如何上好阅览课(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