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2509
标签:
教学案例
高一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一教学案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东明一中 岳中博
教学构想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学案明确目标、疏通基础知识、﹚→课堂展示﹙课前板演→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课堂巩固﹙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课下作业 ﹚
三维目标
㈠、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㈡、能力目标: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能背诵课文。②品味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㈠、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㈢、品味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实录
一、 导入 。(一)“毛遂自荐”成语故事导入。1、抓住机遇,展示自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抓住机会展现精彩。2、有真才实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是对毛遂才华的最好评价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另一位比毛遂更优秀的人物-----烛之武。(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知识链接:《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二、 文本研讨。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4.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进一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⒌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大意。 每组选代表展示,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文本赏析。
1.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学生展示本段知识点。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多媒课件启发﹚
2.第2段
(1) 男生齐读本段。
(2) 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 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 学生展示本段知识梳理题: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多媒课件启发﹚
⒊ 第3段
(1) 一生范读本段。
(2) 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 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4) 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展示本段知识点。
(6) 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多媒课件启发﹚
⒋ 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展开全文阅读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4) 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生合作讨论,学生展示)
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多媒课件明确﹚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五 、 总结全文,背诵全文。
六 、课堂巩固练习。(学生根据课件提示,展示巩固内容,教师展示规范答案)
多媒体展示(一):重点文句翻译练习
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⒋夫晋,何厌之有?
多媒体展示(二):重点文句翻译练习规范答案
⒈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从属于晋国又从属于楚。
⒉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⒊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多媒体展示(三):重点文段翻译练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避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多媒体展示(四):重点文段翻译练习规范答案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课堂反思
本节课授课前我参阅了许多有关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博采众长,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力求贯彻“预习——展示——巩固”的创新课堂教学思想,把学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高课堂效率。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合作探讨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效率明显提高。由于对这一课堂理念的精髓还没有理解很透彻,教学中明显带有较多传统课堂的痕迹。
自我评价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较好地完成了课堂的三维目标。学案导学构建了师生交流的共同平台,便于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主动思维、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需要积极探讨,踊跃参与,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岳中博
标签:
教学案例
高一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一教学案例
烛之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对联专题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