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720
标签:
教学论文
启发式教学应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
白云龙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
试作肤浅论述。
(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小学生的注意力与教学情境紧密相联,有明显的情绪性,并习惯于感知直观而具体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把学生直接引入“愤”、“悱”状态。如我在思想品德课上讲《我爱老师》时,先向小朋友出示一盆美丽的鲜花,让小学生知道这些鲜花是园丁辛勤培育出来的;接着引导学生联系到老师就是园丁,小朋友们就是鲜花,鲜花的生长需要营养、水分,而老师对小朋友的辛勤培育,就是给小朋友增添知识营养的。
小朋友听后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关键处稍加点拨,把小朋友及时引入“愤”、“悱”的境界。这时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昂,接着借助投影把“老师爱我像妈妈”,“老师工作多辛苦”的情境一幕幕展现在小朋友的面前,使小朋友始终沉浸在对老师的无限热爱之中。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承前启后,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实践证明,不论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有启发的因素,都能使学生收到不同程度的“愤”、悱”效果。不过,作为教师启发学生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再现的,不然的话,学生就可能不“愤”不“悱”。因此,在讲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旧知识进行复习。如数学课上在进行“圆面积”教学前,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有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分成16个近似的小三角形。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启发学生以旧学新,运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进入“愤”、“悱”状态。
(三)状态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它反映着主体
认识对象的积极态度,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机地结合教学的有个环节,积极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以故事开头:在中秋佳节的晚餐上,小明的妈妈把一个月饼平分成两块,把其中的一块给了小明,妈妈又把另一块再平分成两块,给了小明的妹妹。这时,妹妹高兴地跳着说:“哥哥、哥哥,我比你多吃一块。"听到这里,同学们禁不住笑了,老师问:妹妹说得对吗?课堂上立刻静了下来,同学们知知道讲的不对,但又说不清什么道理。这时同学们进入了“愤”“悱”状态。抓住这个时机,老师及时揭示课题:同学们,现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当你学了以后,小明的妹妹说得对不对。你们就恍然大悟了。于是,同学们兴趣盎然,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
总之。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应善于联系学生熟悉的实例,或借助投影、电视、录相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善于指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给学生以铺垫,使其温故知新;善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知、情、意、行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促进学生“愤”、“悱”状态的构建。
标签:
教学论文
启发式教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下一篇:
启发式教学方法举隅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