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451
标签:
备课资料
妙不可言还是恶俗透顶——也说《千古文人世说梦》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湖畔初阳
原帖地址:http://bbs.ruiwen.com/thread-7309-1-1.html
平阳一中 陈伟赛
初识程少堂先生,是因为那堂《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在众多的实录中,这堂课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注意,无论你认不认同,你一定会打动,无论是由于独特的文本解读视角,还是因为因为生动诙谐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这种课堂因新鲜、另类而特能抓人眼球,因少了通常语文课的那种架式而让人感觉轻松、亲切。如同风味小吃,吃惯了语文营养餐的人当然乐于换换口味,连挑食的孩子也趋之若鹜。等到这次论坛贴出《千古文人世说梦》,更是好评如潮。我作为一名读者,得以免费享用这两顿风味独特的文化大餐,自然感激不尽。再三研读之外,却也涌起了别一番滋味,写下这些想法,与同道人研讨。
一、“世说梦“是什么梦
程先生这两堂课有非常明确的导向,那就是语文科的文化取向。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解读经典文本中积淀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在体验中让中学生对自己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化传统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荷花淀》里读到了芦花的象征意义,从水生嫂的话语中读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当然也读出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方式。
这堂课将主题定为“千古文人世说梦”,显然是从历史长河中透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归宿,这个梦必定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既然有此定论,那么我们不妨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看这句话所包含的前提。首先,对历代文人来说,“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这个梦,在陈平原眼中,是侠客梦,而在程少堂先生眼中,是世说梦。其次,这个事实的发现必须很有解释力,它应该可以概括大多数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基于这样的前提,程先生在课堂上说:
“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生活——精神境界是非常羡慕的。有很多知识分子至今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有些行为方式在当今的知识分子中还存在。”
“中国文人,魏晋以来,对《世说新语》无比迷恋。为什么迷恋呢?”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贵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个性化精神生活,等会我们就要看一些《世说新语》的文章了解一下。第二个就是它的语言很精炼,但是非常有味道。”
这些话有点令人费解。第一句还好,说明中国人是向往《世说新语》所描绘的魏晋人物的精神境界,追求他们那种个性化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第二个原因就说不通了,作品语言风格如何,与作品中人物是否成为读者的偶像,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呀,现在怎么成为“世说梦”的两大原因之一呢,逻辑上不通呀。
我想,程先生的本意是说,“千古文人侠客梦”的意思大家明白,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拥有一个代偿性的梦想,他们梦想中的另一个自己是武功天下无敌,能够除暴安良,有机会英雄救美的侠士。以此类推,“千古文人世说梦”是说后代知识分子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拥有书中人拥有的一切。那么,最想拥有的是什么呢?说得出口的有个性有才华,率性而为,卓尔不群。事实上,以我浅薄的理解,真正值得向往的恐怕是谢安他们所拥有的地位权势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潇洒倜傥吧。王谢家族身居豪门,把持政治,位高权重,加上当时实行士族世袭的九品中正制,寒门秀士再怎么才华横溢也无法跟他们匹敌。只要国家不亡,他们的富贵与权力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荫及子孙后代,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梦想!有了这样的天然优势,再加上妻贤子孝,子弟们英俊秀美,才艺过人,承欢膝前,那生活场景何等和美。
这种梦,不但古代知识分子,今天的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也都在做。在中国这特定的文化土壤里,这种心理原本无可厚非。但这种事实和观念,适合传达给今天的初中生么?也许程先生多少意识到了这种两难处境,所以对于他的研究成果,他作了有选择地讲述,以致于语焉不详。
教学内容的不适宜不明确,导致课堂虽然热热闹闹,但并未能落到实处。说到底,学生对“千古文人世说梦”并不理解,更谈不上认同或是批判。传统文化,在这堂课里成了一面用以标榜的旗帜,却无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它。
二、笑声背后
说到课堂气氛,不能不承认有些教师非常有天赋。有的老师能让学生动情动容,在别人的故事中流下自己的泪水;有的老师能让学生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有的老师诙谐幽默,笑声不断。这篇实录我做了一个统计,共出现“笑声”22处,外加“哄堂”4处。显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令人佩服、令人惊叹!
那么,是什么让学生发笑呢?先看四处令学生哄堂大笑的情景:
毛主席是男的还是女的?(哄堂)
我小时候以为毛主席是女的,(哄堂)因为毛主席的头发很长。(笑声)
生5:小弟献丑了。(哄堂)
可能是他早就看上那家的女孩子,别人都去争,他在旁边故意要搞另类、个性化的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笑声)这男同学也要学学。(哄堂)
我们不妨揣摩一下学生当时的心理,看他们到底为什么而笑。大礼堂里百千人目光炯炯,面对闪光灯熠熠生辉,再普通的言行都不免带有一些表演性质,他们在这里体验到的是非常态的自己。紧张、拘谨、羞怯都是很自然的反应。但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克服这种紧张,回复常态。于是,消除紧张情绪便成了师生心照不宣的共同努力。毛主席是男是女,或说他是女的,都是弱智到可笑的问题,毕竟它成功地消除了紧张气氛。而那个男生带有江湖气的开场白当然也成了他们的调侃对象。至于老师让他们学习以另类动作来成为东床快婿这种事情,当然可以付之一笑。
展开全文阅读
再看其他笑声出现的地方,如: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笑声)
王羲之是谁啊?是不是卖肉的啊?那就什么时候和他们认识一下!(笑声)
当然后来他去朝廷报喜讯的时候,把他的高跟鞋跑掉了。(笑声)
爱看婢女表演。夫人不让看,说再看说明你花心了。(笑声)
王郎怎么差劲呢?他天天在家练**功。(笑声)
洗脸后照镜子,越看越漂亮。(笑声)然后不禁感叹:“我爸爸竟生出如此漂亮的一个儿子!”(笑声)
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教师着意“备”幽默的地方,如同一个相声演员,到一定的时候把包袱抖开,赢得观众一笑。只不过时下的相声小品质量也是莨莠不齐,有的包袱抖开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也有的为了追求笑声和掌声而刻意丑化,其效果类似追着观众挠胳肢窝。看看上面这些话语,虽然追求通俗化的用心可鉴,但在语文课堂上,在初中生面前,这些话是不是有点儿格调不高呢。当然,还有几处笑声,离开了现场效果,就文字读起来有点儿莫名其妙,类似一个人在紧张场面里头发出的干笑。
三、教学方法及理念透视
由于教师要展示的是他的用文化视角解读作品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学生在此领域基本上属于无力发言,只有做听众的份,所以教学方法以资料呈现和观点介绍的方式为主,也是名正言顺的。只要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出来,无论是让他们表达和表演为主,还是以理解和感受为主,都是应该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但学生活动在实录中毕竟是无法忽略的存在。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学生在课堂上都干了些什么。
据统计,这堂课学生“齐读” 、“有感情地读”、“自由朗读”共4次,“齐背”、“连滚带混地背”2次,“师生合作上网找资料”两人次(结果不了了之,并没有预想中的展示查找成果),“补注课文”3人次,回答主要人物性格6人次(回答质量不提也罢),其余便是“入神地、专注地听”。特别说明一下学生的回答,一般2到20次,最长的一次是联系看过的电视剧说谢安很慈祥的那个同学,共计71字。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这是一群聪明、活泼的学生,他们竭力想要课堂上表现出他们的聪明勤奋和独到见解,也想表现对执教者的欢迎和认可,热烈的掌声和26次笑声就是明证。但在这样的教学内容前面,他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知识落差实在是太大了,他们根本无法也无力进行对话。没有对话(哪怕是无声的交流)的课堂,那是理想的课堂吗?我相信程先生所讲的是很精彩的文化学成果,但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向合适的对象展示呢?如果不是,那么这堂课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警示呢?用快节奏、大容量、高落差的知识向热情而单纯的孩子们轰炸,其背后的理念不过是把他们当作有待填充的容器;用低俗化的语言、娱乐化的方式解说经典,不过是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扭曲而已。
如此戏说传统文化,当慎行!
标签:
备课资料
妙不可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不自觉的错位——评范美忠《孔乙己》一课
(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
一枝红杏出墙来——评王开东《一曲见义勇为者的壮歌》
(本站论坛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