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总结
阅读:1406
标签:
教学总结
高三教学总结
科技文阅读方法指导(高三教学总结)
考纲解读
科技文,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文章即考纲中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重要概念、含义特殊或具有深层意义的词语。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主要信息:解释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体现作者观点、表现作品主旨的信息。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推断新知识,推断看法,推断结果。
实例解答:09年天津卷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②,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②
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①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③,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5.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其中ABC在文中都有其依据都是对这一词语的理解,分别对应文中划线部分的①②③,而选项D则属于无中生有。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概括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A项中规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同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在文中没有关联。选项B中,文中是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而非研究居民健康状况。D项太绝对,文中是说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解析】选A。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从而进行推断和想象。文中是说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同B项意思相近。文中说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并说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同选项C意思相近。文中说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选项D意思相近。选项A在文中没有依据。
方法指导:
社科文阅读是高考常见的考试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由于它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能够选对就实现了答题的目的。而高考时间有限,为又快又准的完成这些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快读、细找、仔细辨别”。
“快读”就是快速浏览文章,对文章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和整体的结构。一般来说,论述类的三个选择题中十二个选项在文中都有一定的依据(或对原文进行加工处理编拟而成的),快读的目的就是能知道选项在文中大致的方位。“细找”就是从原文中找出这十二个选项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即为这十二个选项找到相应的信息载体(可能是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某段甚至几段中几个分句的联合)。为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可在找的过程中用笔把相关知识从文中标出。试题中总会有一些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选项,有意干扰考生的思维,达到误导、迷惑考生的目的。而“仔细辨别”就是分析选项和原文的不同之处。注意二者意义上的差别,准确的进行排除。根据设题方式进行分析辨别,如:
展开全文阅读
关于理解重要概念和筛选文中主要信息的题目,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辨别分析。一看选项同题干有无关连。有些问题所给的四个选项都在文本中能找到依据,那么就应看其上的选项是否同题干相关,即有无问此答彼的情况。二看选项中两个分句的关系。一些题目所设选项是由文中的几句话联合而成,即文中的几个小分句合成了一个选项。这时应注意选项内部分句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有无因果、递进、转折关系。尤其注意选项中出现的“因此”“所以”这样的词语。
关于文本内容方面的题目,多从细节上分析辨别同原文的不同之处。特别注意选项中关键词语同原文的不同。有无出现 “增”“删”“改”词的情况。分析辨别增加、删除、改动(或替换)的词同原文意义的差别。如果改变了原意,就是错误的选项。
当然,有时科技文阅读中还会出现一些出题者任意增加的、故意迷惑考生的选项。即一些选项在文中从来没涉及到,那么不管这些选项是否正确,考生都应运用排除法进行排除。
“快读、细找、仔细辨别”,快读是基础,只有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才能准确找到选项中所涉及的内容。细找是关键,如果有所遗漏或找的不对,题目也就很难做对。仔细辨别是重点,只有辨别出同原文的不同才能实现正确答题的目的。
实战训练:09年山东卷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1、【解析】选C。分析选项同原文的不同。原文中说“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应该有两种:一是捕捉鱼蟹,二是到孤山的交通。
2、【解析】选D。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选项同题干的关系。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镠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这些内容与备选答案A、B、C项相关,而D项所述内容同题干没有关系。
3、【解析】选B。分析辨别同原文意义的差别。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因此被称为段家桥的根本原因是“因‘断桥’不断”。
巩现江
标签:
教学总结
高三教学总结
科技文阅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新材料限时作文的操作顺序(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下一篇: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