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阅读:3035  
标签:教师随笔
《史记•鸿门宴》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
 

(1)沛公军霸上

书注“沛公”: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号称“沛公”。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注《高祖本纪》时引《汉书音义》:“旧楚僭称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公。”

可见,“公”就是县令。鸿门宴时,刘邦未成气候,直到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立刘邦为汉王后,他才有了爵位。自此才改“沛公”为“汉王”。

(2)此其志不在小

“此其”有三种用法:

①“此”,代上文内容,“其”字属下。如本文的:“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此其”译为:“这(表明)他的……”《察今》:“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此其”译为“这(是)荆人……”

②“此其”是偏义复词,偏于“其”,这种用法的“此其”,后面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察今》:“此其父善游。”“此其”译为“他的”。《烛龙说赵太后》:“此其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此其”译为“其中”。

③“此其”是偏义复词,偏于“此”,这种用法的“此其”,后面往往是动词。《史记•苏秦列传》:“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此其过……”译为:“这超过……”

(3)客何为者

《鸿门宴》写樊哙闯帐时: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史记•樊哙、郦商、滕公、灌婴列传》也写到这件事:项王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

这两处写项羽发问的词语不同,而张良回答的词语相同。

很多资料把“客何为者”解释为:客人是干什么的。“为”,干,动词。“何”,什么,疑问代词。“何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如果这样解释,张良的回答应该是:“沛公之参乘”,或者是“参乘”(保镖、警卫),没有必要指出人名“樊哙”。

实际上,“何为”与“为谁”都是“是谁”的意思。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解“何”,犹“谁”也。“何为者?”即“是谁呢?”为,是;何,谁;者,疑问语气词。

《毛遂自荐》中的“客何为者”就可以译为“客人是干什么的”。

楚王问:“客何为者也?”平原君答:“是吾之舍人。”平原君回答了楚王的问话“干什么的”。

如何理解“客何为者”的意思,要考虑它后面的答话内容。

(4)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书注:“斗卮”:大酒杯。

“斗卮”不是大酒杯,是两种不同的酒器。“斗”,是带柄的舀酒器,不是饮酒器。它的形状很像北斗七星,所以叫“斗”。“卮”,是盛酒器,也不是饮酒器。1947年《辞海》注“卮”:圆形酒浆器。并画图   [1],其实就是酒坛子。

项羽对左右侍卫说的是“赐之卮酒”,没说“赐之斗卮酒”,下句的“则与斗卮酒”的“斗”显然是衍文。

项羽赐给樊哙的是一坛子酒,不是一大杯酒。樊哙捧起一坛子酒“立而饮之”,何等豪放!

(5)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与“‘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语言形式完全相同。“斗”是衍文,“生”也是衍文。

钱钟书《管锥编》657页云:“未食而先另留者曰‘生’,如“‘生剩饭’、‘生剩菜’,以区别于食后之‘剩饭’、‘剩菜’。”录以备考。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991年版教材注“王之”:王,为王,之,指咸阳。

1998年版教材注“王之”:以他为王。

2000年版教材和现行教材注“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这几种解释,都不如“使之为王”,即“让他做王”好。“王”,名词使动。只有理解为使动,才能显示楚怀王的地位,才能起到鼓励诸将破秦的积极性。

(7)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此句中的“与”,不能训为“和”、“跟”、“同”,应训为“使”。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和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均注“与”犹“使”也。如果训为“和”、“跟”、“同”的话,就与“独骑”意思相悖了。

(8)竖子不足与谋

2000年版教材注“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现行教材注“竖子”:这里指项羽。

“竖子”指项羽、项伯的解释都欠妥,应该指项庄。因为舞剑刺刘邦这件事是范增与项庄密谋的,不涉及项羽、项伯。但是这句话确实有弦外之音,表示了对项羽的不满。

(9)玉玦、白璧、玉斗的寓意

关于玉玦的寓意书下有注释:“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张良奉刘邦之命,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璧”与“辟”同音。《尔雅•释诂》的第二条说:“辟,君也。”刘邦让张良送璧给项羽,就是奉项羽为君 主,自己是臣子,以此谄媚项羽。“斗”,舀酒器,容量不大。送玉斗给范增,暗讽范增心胸狭窄。

 

张宝正

标签:教师随笔 史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记念刘和珍君》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
下一篇:《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