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设计
阅读:1634  
标签:教学设计
山东授三期高中教师远程培训语文课程专贴: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一)——研究教学内容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原帖地址:http://bbs.ruiwen.com/thread-37566-1-1.html

      石轩主人

      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一)——研究教学内容

      主持人:徐思源(以下简称“徐”)

      参与者:赵志伟(以下简称“赵”)

      方智范(以下简称“方”)

      徐:老师们好,欢迎收看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第一模块第一专题的课程

      今天我们这堂课讲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一)——研究教学内容。老师上课教什么的问题,在老师心目中似乎不是问题,但实际上是很有问题的。不知道教什么,是老师们在备课中的最大困惑。如何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作出合适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确定:教材,学习起点和学生的需要。我们今天讨论阅读教学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的解读要注意什么,不同类型、特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内容怎么设计。下面进入第一个问题: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赵:许多老师的备课很认真。我们通常备课要备几个方面:学生、教材、文本材料。通过录像我发现几个问题。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深,但对于资料背后的东西还有待提高。海明威有一个冰山理论,课堂里讲的只是冰山露出的部分,背后的东西更深。苏联一个老先生备了15分钟课,却上得非常成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老先生说这15分钟是梳理,真正的课一辈子都在备。这次我们的课例里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好,但有缺憾,与老师的准备还不全面充分有关。上海老一辈特级教师沈蘅仲先生《知困录》,讲《六国论》,将作者的传记材料、不同版本对重要字句的理解,不同《六国论》的比较,各代评论等都拿出来,不一定在课堂上全要讲,但老师就显得游刃有余了。积累深了就自然自如,老师要花一点时间,光是网上拉是不够的。

      方:赞同。有些老师对新课程有误解,认为新课标讲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就对课堂调动同学比较重视,甚至有做过头的,但是自己的功夫不够,部分教师不重视自己的备课,这是对新课程的误解。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否则新花样都是无源之水。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占有材料,围绕教学文本,自己要成竹在胸。沈蘅仲先生的积累材料,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的网上拉材料不同。网上的素材,必须要经过教师自己的消化,有所选择,整合到自己备课的内容中,才是自己的东西,否则是人家的东西,并没有掌握。有《陌上桑》课例,老师问同学,为什么诗歌中的人物不约而同地观罗敷。同学说:他们好色。如果老师准备不充分就容易因为学生出乎意料的另类回答而尴尬。因为这位老师备课充分,读了大量古典文学界对于此诗的新解读,有专家认为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的向往,共同塑造了从内到外都美的美女形象,也许这首诗就告诉了我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为准备充分,这位老师化解了尴尬的场面,深化了主题,过渡很自然。因此,教师基本功重要。

      徐:这就是说,在备课过程中老师要有宽阔的视野,否则就是井底之蛙。

      方:苏东坡:赋诗只知道诗,不能作出好诗歌。教师也一样,单单知道课文说什么,是不够的。

      徐:是的,老师不同对于学生,老师自己掉文本必须读透,否则无法教学。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老师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对于文本本身,很多教师并没有很透彻的深刻认识。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还是不够理想。

      赵:现在有个比较大的问题,老师的解读倾向于条分缕析,但未必能够真正读懂。仅把课文本身的字句落实是必要的,但还不充分。我曾听过一次课,上的是《项羽本纪》,有学生问:文中的描写那么细致,是历史还是创作,如果是创作,岂不是违背了历史著作的规范?老师没准备,就无法回答,回到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条条框框去了。这种质疑是从过去就开始的,老师如果有准备就好。

      徐:我们这次的课例中有《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许多细节是文学创作。

      赵:历史的解读总是在主观客观之间的。老师要想过这个问题,否则就会措手不及。老师要想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然后再进行准备。我听过沈老师的课,和现在相比不是很善于表现,但很有内涵,有问必答。在备文本时,对可能存在的不同说法,人物形象、地位、影响等,都要想到。

      徐:老师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不能盲目跟从已有结论,必须先和作者有一个心灵的对话,作为一个读者去读,看看有什么收获。

      赵:我会先看文本,再看历代评论,最后看教参。教参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

      徐:教参对于教师是一个底子,不出错。但老师要有更高的东西,必须自己用功去思考和寻找。

      赵:有学生也有教参了,上课一对照,都看过了,自然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

      徐:是啊,如果因教参而误读就可怕了。首先要正确理解,然后看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否则不够格。

      方:怎样处理教参的问题,存在这种现象:老师关注教参多于文本本身。从教参的观点出发,到文本中找根据,于是完全被教参拉着走,而没有自己的观点。老师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自己心智完全投入的过程,课标很强调自己的体验,自己没有这个体验的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投入。这是生命体验的过程,不入乎其内,就无法出乎其外。这样读出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的,自己不被感动,而贴标签,教参本来是帮你的,但却成为了障碍,隔断了你和作品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看这次的录像多少还有这个问题,急于拿出结论,从抽象出发,回到抽象,这个是语文教学的大忌。把丰富生动的课文内容榨干了教给学生,留下的只是抽象的结论,自然无味。


展开全文阅读
      徐:几位老师上同样的课,一样的目标,但老师甲能和学生充分融合,老师乙就是讲得干巴巴的,就是老师有没有自己解读的原因。对于如何对待教参的问题,老师对教参有依赖性,自己就不会读书了。

      赵:解读文本把自己感情注进去很重要。艾德勒:学校是让学生读莎士比亚的,但导致了学生终身不再亲近。过于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反而会磨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我们教学生读鲁迅也是这样。

      方:教师心要进去。

      徐:首先要有和作品间的心灵沟通,再看教参,有可能有一些启发、提升、矫正,这样用可能就比较到位了。

      赵:教参是帮手,不能依赖。

      徐:可以用,但关键是怎么用。具体到文本解读上,文学作品在阅读课上占很大比例,教学设计怎么做,各种不同体裁又是不是一样呢?各自有什么特点?与我们的指导又有什么关联?

      赵:现在的中学都有古诗文解读考试,本来用意是在古诗文的推广,但造成了中学里讲古诗词和文言文等同教学,体裁不分。有的老师在诗歌里讲语法,解释得清清楚楚,字字落实,甚至翻译。这个文体搞不清楚,特别在古诗文问题相当严重。学生觉得无味,觉得害怕了,没有了兴趣。

      徐:原生态的自发学习会越读越有味道,在读的时候脑子里都是术语,自然无味。

      方:文体问题在起草课标时,讨论挺多的。有的人说新课改淡化文体,不准确。在文学创作上打破文体界线比较普遍。但作为基础教育,文体分别很重要,不同文体写作有不同的要求,课标归纳的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对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某种对应关系。对于古诗文教学,我们有的语文老师自己也将诗与文混为一谈。在我看来这两者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差别很大。文言文应该词句落实,实词积累对于提高文言文能力是最重要的,好比造房子的砖。我们的课标强调多读文言文,不是指套语法,而是积累实词,形成文言语感。诗词搞翻译是背道而驰,美国文学家福斯特说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翻译后言外之意丢掉了,是大忌。诗词教学应从感受意境的角度出发,但现在教师手段不多,动不动就说“情景交融”,没办法深化和展开。在现代文上也要注重文体的差别,但不能死板。有老师上陈从周的《说屏》,从文本分应该是应用性的,所以老师头脑里只有说明文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但此文是文学性的说明文,很带有感情,这样一来把情感的东西全部丢掉,变得干巴巴,不是陈从周的文章了。老师对于文体分类不应死板,应该意识到面对的是具体的文本。有的地方将说明文、议论文框死,议论文的议论部分必须占70%以上等等,其实这个界限是无法明确的,有很多例外。

      赵:用科学化来套语文,对于语文是一种戕害。

      方:这涉及到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的认识,老师在备课时完全用“认知”的角度去对待,但语文学科,更应该重视的是“体知”。

      徐:有些老师认知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有很多混淆。散文小说也一样对待。每一种文体有很多非典型性的东西,教材编写有时候忽略了文章的个性。

      方:教师有时备课从概念出发。我们在具体处理时要知道大体方向,但也可以灵活运用。如我们讲《故乡》这篇小说,一般应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入手。但也有老师另辟蹊径,从《故乡》的“变”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人物的前期后期变了,人物关系变了,家乡环境变了,从这里切入也涉及到了人物性格、关系,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变了,但大的方向也把握到了。

      徐:其实有时学生也有问题。之前我有一节课让读一篇小说,有写景,问学生有什么作用。学生答,借景抒情。他们不知道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方向就错了。老师在备课时面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要有文体意识,写景在小说、诗歌、散文中是不同的。

      两位老师,一般来说,面对不同文体,备课时要突出什么?

      方:这个在课标中已经有明确说明了。论说类: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实用类中的新闻: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等等。文学作品:感受体验、主观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等等。

      徐:各个文体的抓手是不同的。

      总结:今天谈了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老师们有什么建议请和我们联系。

      
标签:教学设计 山东授三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初中作文辅导第一讲:写得生动,写得实在(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山东省第三期高中教师远程培训语文课程专贴:关于“写作教学”中的“立纲起草”教学内容与“课外读书的讨论”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本站论坛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