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反思
阅读:1413
标签:
教学反思
高三教学反思
小说阅读不能过河拆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反思)
文学是语言艺术。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小说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环境的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以小说也是语言艺术,小说的第一要义也是语言。
什么是“语文课”?有人诠释为“语言文学”,有人理解为“语言文字”,也有人说是“语言文化”。可见,无论怎样解读语文课,都没离开“语言”二字。
可见,语言品味在小说阅读中仍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我认识有限,教龄较短,教学经验不足,加上性格上有些粗枝大叶,有关小说阅读教学没有进行过反思而每每忽视小说语言的鉴赏。观看了今天专家有关小说阅读的解读视频,才“一语惊醒梦中人”,现借着这次研修的机会,对自己的小说教学进行一次集中反思梳理调整,小女子孤陋寡闻,敬请各位行家里手,不吝赐教!
教学片断一:
阅读作品:现当代小说《祝福》
教学步骤:
第一步,学生充分自读课文(课下预习),了解大致情节(同学间可讨论概括),故事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
第二步:捋出人物间的关系,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第三步:从写法方面(塑造人物的方法、语言上的突出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构思上的巧妙之处等)进行赏析;注:学生大多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发言。
第四步:分析并归纳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第五步:自习课播放改编电影《祝福》。
反思:没有引导学生切实走入文本;没有紧抓课文的语言文字去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鉴赏;没有去品味“味中味”,体味“味外味”,就迫不及待地进入电影播放环节。残损了师生的语言体会能力和语言想象能力,也定会限制影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可见,影象资料滥用、不恰当使用而导致语言接触的遗忘。
课堂调整:在第三步自由赏析环节,教师精力要高度集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体会语言。多些深度追问。比如:学生在发言时会涉及环境描写之“祝福”景象的描写。如开篇第二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灰白色”“沉重”“晚云”“钝响”几个词语对此景进行想象,趁势问学生这种环境描写给人什么样的感受?“祝福”本是美好的时刻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什么?这对我们以后的写作有什么启示?一连串的追问引导便会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培养学生文学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习惯,有利于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再如倒装句式,如“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急切的言语通过倒装句式表达出来,鲜明地表现四婶嫌祥林嫂是不祥之人,这对已捐过门槛的祥林嫂无疑是晴天霹雳致命一击。“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与“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 ”的对比阅读,体会前者更能突出强调祥林嫂已完全沦为乞丐,况且生活极为悲惨!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品味鉴赏,然后再去看影视作品,还能培养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在以后的小说教学中,我定要注意区分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不同,注意不再以影视欣赏来代替语言艺术的欣赏,而是让影视欣赏为语言艺术的学习服务。
教学片断二:
阅读作品:古典小说:《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曲?枉凝眉》的视频,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该部古典名著凄凉、悲怆之美,并营造气氛。 2、教师深情吟诵——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引出课题) 3. 后世评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中国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4.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课前布置,学生课下收集整理,借助投影仪展示)
二、作者与《红楼梦》简介 (生回答完PPT补充播放)
三、检查预习 1.正音 2.字形 3.辨析古今异义
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讨论分析: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五、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系统的综合性评价,学会理性的评价人物形象。
六、播放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情节。
反思:整篇课文解读下来,我手忙脚乱,一会播放视频,一会改换投影,教学设计环节一度被打乱,多媒体哗众取宠唱了主角,喧宾夺主,使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主次失当,本末倒置。由于花里胡哨的图片画面声音交替出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不但没帮我的课锦上添花,反而整堂课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一堂课下来我是大汗淋漓,狼狈不堪,学生是一无所获,虽然他们仍兴致盎然。还有最基础的最重要语言品味也葬送在“多媒体”中!多媒体滥用导致语言鉴赏的缺失。因此,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要恰如其“分”,掌握好度,而非多多益善。明确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同时增加语言的品味鉴赏环节,《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善于体察语言环境,细心去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阅读思考:1.文中哪些语言给你印象最深?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体味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2.模仿人物语言并表演,体味作者的语言艺术。
教学片段三:
阅读作品:外国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步骤:
一、 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研读课文: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从这些套子中,你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3、被“套子”禁锢的是否就别里科夫一人?4、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却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为什么?5、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展开全文阅读
三、能力拓展 :假若你是一名警察,请你调查一下别里科夫的死因,写一份调查报告。
四、 课堂小结
反思:盲目拓展,架空分析,让语言品味缺失。虽然外国文学作品是翻译的语言作品,较为艰涩聱牙,但一些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外国小说,在语言上还是有些韵味的。让学生摸拟公安人员办案,关注的仅仅是小说中的事实真相:别里科夫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跟谁有关?证据是否确凿?但是并没有涉及对小说言语表达意味的品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想像和情感。为找答案,对文本也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对语言的品味是根本谈不上的。
因此,不论是古典小说、现当代小说还是外国小说的阅读教学,教师除引导学生对情节、环境、人物、主题进行分析把握,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外,更要不能忘记语言的品味鉴赏。精彩的语言品味、点拨可能让学生终身难忘,到了恰当的时机可能突然蹦出,为“我”所用,切实完成读写间的转化。所以,文学阅读包括小说阅读,不能得“意”忘“言”,不能过“河”拆“桥”!要力求让小说阅读也走在“语文”的路上!
史先慧
标签:
教学反思
高三教学反思
小说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诗重“品”文重“嚼” ——也谈诗词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异同 (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论文)
下一篇:
《怎样将论点与论据紧密结合起来?》说课稿(人教版说课)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