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56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 题:端午日(沈从文)
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日的习俗,品味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明快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每个传统的节日都有可说的习俗。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赛龙舟、买草药、吃包子、包粽子,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在这许多习俗中,场面最大、最热闹、最激动人心的,当然要数赛龙舟了。不信,我们跟着沈从文到茶峒长谭看一场龙舟大赛,一定会感受到不同一般的紧张激烈和欢庆喜悦。
二、阅读主场
(一)合作学习
1、学习小组集体研究,找出第一段叙写的三个场面,在班上交流。
⑴河边看划船 ⑵河上赛龙舟 ⑶胜利者领奖
2、学习小组尝试对每个场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在班上交流。
河边看划船 —— “莫不穿了新衣”(喜庆气氛)“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民风淳朴)“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迫不及待了)“莫不倒锁了门 ”(全家出动,家家如此)“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当官的、当地有身份的也不例外)
河上赛龙舟 ——“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 ”(准备充分,一点也不马虎)“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竞争激烈)“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渲染龙舟竞赛的激烈)
胜利者领奖——“必可在税关前领奖”“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欢庆隆重,习俗由来已久)
(二)精读第三个场面,揣摩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的作用,并安排不同层次的同学反复朗诵。
作用: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既表现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又表现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三)学生自读第2、3段,体会与第一段的关系和写这两段的作用。
所写内容皆是略写,突出了第一段的详写地位,是第一段喜庆气氛的延续,表明全民同乐时间之久,极好展示了淳朴的民风。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背诵“每只船可坐12个……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在家长帮助下收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材料,写一段自己在端午节所见所闻所历的文字(要注意写出民俗风情)。题目自拟。
周智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端午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社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下一篇: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