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412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静默草原》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理念:

      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验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综合学习法。

      教具:草原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轻骑踏月不忍归……”这是草原女儿德德玛献给那块美丽土地的崇高敬礼!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觉也许是豪放、爽朗、粗犷…,此文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心灵的另一写照:细腻柔情。“草原三剑客”里著名的鲍尔吉•原野情系故乡,本色质朴,个性谦逊低调。让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走进原野,走进《静默草原》。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雪地贺卡》

      2、师补充:鲍尔吉•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些感受洋溢着诗意的光辉,便如草原上的轻烟一般摇荡在他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

      三、整体感知:

      “风格即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是培植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鲍尔吉•原野来自苍茫辽阔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的笔下有静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黄昏,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没有鲍尔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没有鲍尔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默草原》对初二学生而言,也会诞生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产生许多审美错位。因而学习此文重在朗读和品味,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书香的芬芳中领略一腔细腻深沉的赤子情怀和一方灵光四现的草原风光。

      1、教师范读。

      2、找出重点字词:鲍(bao) 簇(cu)立 迥(jiong)然 咆哮(pao xiao) 鬃(zong) 颊(jia) 摩挲(suo) 处境(chu)

      3、 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

      “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确:(1)特点:辽远而苍茫 /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四、探究本文:

      1、 自由谈: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共同点都写出了草原壮阔雄浑的美。不同点《静》景物描写少了,以叙述、议论为主,内容和写法都比较单纯、集中,用笔凝练干脆,主要写感受,给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辽阔苍茫感,侧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单一感。原野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对草原的情感层层递进,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

      (此文的感受独特而深邃,其文思有着“三重楼台”的意境,因而经得起反复阅读,耐人寻味。惊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对比手法。

      3、 讨论回答: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

      (1)学生从文中找出四种和草原进行对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园林、大海。

      (2)师补充: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 ;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总是眯着眼睛”。所以说,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却装满了 “苍茫”。

      (3)忆读,找出课内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筏子》、《黄生借书说》等。

      (4)讨论《静》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4、 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展开全文阅读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2)“拐杖”“人文背景”指什么?

      明确:人背负的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5、作者对草原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那么他对草原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在草原上生于斯长于斯,草原是它们的故乡。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这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折射,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5、 引申讨论:作者情感的源头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明确:(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头是对草原的无比热爱,其人生态度是一种“善忘”的豁达。由于作者是沉稳的,不喜张扬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静默”的,不是通常所说的“喧闹”的。

      五、师生共写共赏:

      以《静默草原》为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原野先生,您好》等。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静默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静默草原》教案4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