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52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为什么会流泪

      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成员。达尔文认为,哭泣时,眼睛周围的微血管会充血,同时小肌肉为保护眼睛而收缩,于是导致泪腺分泌眼泪。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

      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的观点与达尔文截然相反。他认为,流眼泪对人体大有好处。这种益处影响了人类的进化,因而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人类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人类会流泪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蒙塔戈举例说:眼泪中含有溶茵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黏膜不被细菌感染。观察表明,没有眼泪的干哭,很容易使鼻咽黏膜干燥而受感染。

      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蒙塔戈的观点,相信流泪行为对人体具有益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5年时间里,佛莱的统计表明,一个月内,男人哭泣流泪的次数很少超过7次,而女人则在30次以上。

      晚上7~10点,同家人亲朋相聚,或者在看电视时,是情感性流泪发生频率最高的时间。佛莱用特制的小试管收集受试者的眼泪,对眼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他发现,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在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中,有一种据测定可能是类似止痛剂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一结果,佛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排毒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这些毒素如果不通过流泪排出,留在体内,将对健康不利;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能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然而,通过眼泪排出的究竞是什么成分的毒素?眼泪中所含的又有哪些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它们是如何产生,怎样代谢的?这些连佛莱本人也不清楚。搞清楚这些问题,将能帮助人们判断佛莱的学说是否正确。

      有研究表明,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一般会降低40%。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的感觉会比哭前要好许多。

      研究发现,喜悦的泪水量大,味道很淡,而悲伤、愤怒的眼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这些实验除了证明“有泪不轻弹”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之外,也表明眼泪不仅仅是简单的“带成味的液体”。

      5.下面关于“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这句话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哭泣流泪,并不是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唯一标志。

      B.人是否哭泣流泪,并不影响人的健康。

      C.泪水只是人类哭泣时,人的眼睛自动保护本身时所产生的一种液体而已。

      D.泪水本身的生化成分含量,并不会因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而改变。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一致认为,达尔文关于“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的观点是错误的。

      B.大量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流泪行为对人体有很多益处。

      C.情感性流泪能排出毒素,如果人不流泪,体内的毒素长期积累后就会导致人生病。

      D.研究发现,人若因喜悦、哀伤或愤怒而哭泣流泪时,眼泪的流量和生化含量也会因哭泣的情感类别不同而不同。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归纳整合的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证明,刻意控制自己不哭泣不流泪并不意味着聪明理智,因为“有泪不轻弹”并无科学依据,也不利于人的健康。

      B.人如果不会哭泣流泪,也就不可能从灵长类动物进化为现在的文明人类。

      C.哭泣有利于人的健康,为了自身的健康,人们应该经常哭泣流泪。

      D.因为哭泣流泪能够排除体内的生化毒素,男人流泪的次数又比女人少,所以女人的平均寿命比男人长。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死是生者的事

      陈蓉霞

      阴阳相隔,生死两界,这是人们常用来描述死亡的说法。活人永远都无法见证自己的死亡,然而,恰是自己至亲的死亡,才让我们体悟到上述说法的痛心彻肺。从这一点上来说,死亡,永远都是生者的事。据考证,甲骨文中“死”的含义,就是一个活人跪在死者旁边。正如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这就有了葬礼。举行葬礼,正是人类史前文明一块重要的文化界碑。

      在我看来,葬礼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它提供了一种情感的慰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除了智商,还有情商。真正的情商,或者说情感,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真表达。黛玉为葬花而落泪,悲的对象乃是由落花而及天下所有的生命,这样的情感流露足以打动所有的生者。更何况当失去我们的至爱亲朋,此刻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痛惜、思念、追忆、缅怀,若是没有某种形式的葬礼,又该如何宣泄、表达?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恰是面对死亡,才有人类情感中某种最为神圣情感的升华一—敬畏感的形成。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我们只有恐惧,亦即畏;仰望头顶的星空,或是远处的群山,我们会生出膜拜之情,这就是敬。但唯有面对死者,尽管爱恨已去,恩怨不再,但生者对死者所有的情与爱都升华为一种神圣的敬畏之情。我们更为尽心地呵护死者,唯恐他受到伤害;我们更为尽职地恪守曾经许下的诺言,唯恐他受到怠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这样的伤害或怠慢都不属于当下的世界,那当然只能属于一个神圣的境界。是的,正是直面死亡,才令我们升华至神圣境界。

      面对死者,我们的先人或许早已萌生这样的问题:为何他的身躯渐渐冰冷不再温暖我们?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也会降临于我的身上?生命就是这么回事?这意味着什么?手是,这就有了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我们最先是通过葬礼来表达这种沉思。正正如托马斯•林奇在他的《殡葬人手记》中所说,宴葬死者经过那么多的程序,就是要表明,他们曾经生活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别于一块石头、一棵杜鹃花,或一头猩猩,他们的生活值得叙说和回忆。正是这种叙说和回忆,带来了人类特有的历史感。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历史。不管它是刻在有形的物上,还是有形的音(口头传说)上。一部史诗或史书,不就是一部关于死者的传说?当然,历史或许不会记载或留下芸芸众生的故事,但众多生者却会铭记他们的至爱亲朋留下的点滴回忆。正是这些生动细节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即可呼之欲出,令死者尽管出了家门,却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在此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

      最后,正是面对死者的葬礼,才令生者有暇驻足倾听来自生命底层的细语:生之无常,死之迫近。生命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倏忽即逝。生命之根恰恰扎在死亡的土壤中。生命来自虚无,又归于虚无。生之饱满恰由死之虚无所衬托,正如夜空衬托出繁星那样。怠慢死亡,快速打发死亡之过程,其实也就是漠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才会自问: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的过程是一道减法。一旦出生,我们就步步逼近死亡。可惜在很多时候,我们尽做加法和乘法,以为在有生之年,只要累积财富就会积攒幸福。殊不知,生命尽头的最后一道算式是除数为死亡的除法,结局归零。视死如归,我们才能深切体会为何生命是一件礼物,它足上苍的恩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功受禄,从虚无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因而此生无论有怎样的遭遇,我们都理当充满感恩之情。面对死亡,如果我们能怀有对生命的感恩,对生活的感动,生与死,或许就连成了一个圆圈。

      (2007年4月 《广州日报》)

      14.结合文意,解答文中加点的几个词语的含义?〈4分)

      (1)减法:

      〈2)加法和乘法:

      (3)除法: 15.文中说:“在这个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作者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6分)

      答:

      16.联系全文,归纳总结葬礼的意义。(6分)

      答:

      17.文章最后两段在阐述生与死的关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5.C (A.超出了对本句话的理解范围;B.欠全面准确;D.只是对“眼泪本身”的理解,欠准确全面。)

      6.D (A.以偏概全,“学者们一致认为”不是本文的原意;B.不是“科学实验已经证明”,而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C.“就会导致人生病”错,原文并无这个意思。)

      7.A (B.改变了原文信息,夸大了哭泣流泪的意义;C.原文无这样的信息依据;D.主观曲解了原文的信息。)

      五、 (22分)14.(1)人出生以后,生命就在一天天地减少。(2)在有生之年,通过累积财富来积攒幸福。(3)生命的尽头是死亡,结局为零(错一处扣2分,全对得6分》

      15.死者虽然离去,却会在至爱亲朋那里留下关于他生前的种种回忆,留下无处不在的生动细节使他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生与死是可以相通的。(4分)

      16.(1)葬礼引发古人沉思死亡,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2)葬礼为生者提供了情感慰藉,借以表选对死者的追忆和缅怀。

      (3)葬礼让生者对死者所有的情与爱都升华为神圣的敬畏之情。

      (4)生者通过葬礼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沉思。

      〈5)葬礼让生者体会到生之无常和死之迫近,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每条1分,全对6分)

      17.比喻(1分)。例如将生与死的关系比做夜空与繁星,将生命的过程比做一道算式,将生命比做一件礼物(任选两例,各1分,计2分),既将生命的过程具体化、浅显化,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有怎祥的遭遇,都应怀有对生命的感恩,对生活的感动的观点,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照应了文章的标题。(3分〉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科技说明文训练设计一例(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