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22  
标签:教学论文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栗溪职高 焦炳祥

      摘要:本文针对职高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点,从安排训练时间、创造实践机会、形成教学链等几个方面提出如何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利用实践活动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 实践 教学

      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所以,职高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再加上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提高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充分利用教材、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为例:本套教材安排了现代文阅读序列、文言文阅读序列、文学作品欣赏序列、写作训序、口语交际和应用文读写训练序列。这套教材的体例本身就体现了职业中学语文的实践性特点。教材这样安排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阅读和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教材的特点就要求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把语文课变成实践课。

      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授业的凭借和依据,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好训练的时间。职高语文一星期每个专业差不多只有四节课。作为职高教师一般不会奢望学生课余时间会把时间用在学语文上。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一星期的四节课,把这四节课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热爱的一个载体,一个窗口。如果学生通过上语文课能够激发它的自主学习语文的热情的话,教师的教育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安排无限的内容呢?利用好早读课将听、说、读、写训练交替进行是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早读课分成三个小板块:第一板块:听(内容;课文朗读带、时政要闻、情景诗词、节日介绍、名人名言、学生范文等)。第二板块:读(内容:读的是与第一板块相对应的内容,可以模仿听到的读音、语气、语调)。第三板块:说(内容:是对所听、所读材料的复述或感想、看法、评价。)课文朗读最好是选择教材当中的文学作品欣赏序列里的名著。时政要闻最好是媒体上的重大新闻。情景诗词最好能选择与季节、气候、节日、学生的境况相一致的诗词。例如:春季来临师生可以共同准备一些古代描写春季的一些诗文、佳作。 节日介绍最好是安排很受大家欢迎的节日。例如:端午节;师生可以共同收集一些资料。教师指定一名或几名学生介绍,其它学生听。名人名言的收集、选择可 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教师适当给个主题。教师在给材料主题时可以适当考虑学生身上所出现的学习思想、态度、毅力问题,更要考虑学生的品德问题。例如:针对学生的“诚信”问题可以收集“人无信不立”、“以信接人,天下信之” “诚信是为人之本、治家之本、立企业之本,也是社会之本、国家之本。”学生范文可以拿教材当中写作训练中的文章与学生写作的文章加以比较阅读。从而找出写作差距。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千万可别小看这早读,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定能逐步得到提高。

      二、努力把语文讲授课变为语文实践课。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就说明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教材的灌输对象,而是对教材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即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教师只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上课就像导演拍戏。戏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演员的好坏。学生就是演员,可以在导演的启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绝不能以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可以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题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自发报名,在上课前三天让学生练习准备并由老师发下比赛有关的各项通知。参加的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可以选择两人合作或两人以上合作朗读。教师提倡合作朗读。评委是语文老师和本班学生。教师还特别强调不主动报名的学生老师要在课堂上任意挑选。比赛奖惩分明。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惰性严重的学生逃避参与。通过第一课时的朗读比赛,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感知和领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再如教《雷雨》这样的戏剧片断时,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建成自己的一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课后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变成了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

      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是最令学生头痛的。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扮演一个节目主持人。比如在讲应聘信时,我请学生和我一起在网上搜索了一批名人应聘时的佳作,然后把这些情景重现,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纷纷开动脑筋,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请教师、同学帮助修改,同学间试演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还学会了运用许多的相关知识。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提高。


展开全文阅读
      三、课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学生仅仅靠上课的时间是不可能大面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课上、课后这三个重要环节,而我们自己也感觉到大量的阅读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我的主要做法是:1、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我在每学期开学时都给学生们开出一个书单,上 面罗列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完。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把每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小组三、四人。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得透,评出优秀读者。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每学期都能读几本名著,几十首诗词,几十篇文章,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当然会有所提高。2、鼓励学生写日记、办班报。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我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或记录当天看到的文章中名词雅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或评述班级发生琐事。针对有惰性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天摘抄一篇别人的文章或几句名人名言。组织班级学生每四、五人一个小组,每组每月办一期报纸,要求报纸要真实的反映大家的生活,刊登同学们的习作,发表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各小组办完之后,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就这样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了语文水平。3、开求职招聘会、故事会、辩论会。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有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可见,口头语言对职高生来讲是多么重要。可以通过开求职招聘会、故事会、辩论会来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训练,教师都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职责,既不能包揽包干,也不随意放流,而要时时关注,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工作,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四、课前准备、课上实践、课后巩固形成一条有力的教学链

      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一些,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学习习惯。平时要多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传授。使课前准备、课上实践、课后巩固形成一条有力的教学链。师生课前主要精力放在对所教课文的有关资料的收集、筛选、占有上。课上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对课文的理解、、赏析、吸收上。而课后课上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对所学课文的消化、迁移、运用上。这样,师生的教学目标、任务、方法明确。使语文课的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师生互动,教师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共创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合适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进 行终身学习的有力的保障。这样,也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例如我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师生在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我们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查阅了许多关于郁达夫的资料了解到他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及他当时的处境。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为什么“来得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课上学生可以边诵读课文边体会作者的心境。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赏析。课后学生可以模仿《故都的秋》写一篇借助家乡秋的独特的场景或印象特深的景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秋的感受和认识的文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简介:

      焦炳祥 男 1958年7月22日 出生 工作单位:荆门市东宝区栗溪职高 职务:工会主席 中学高级教师
标签:教学论文 在语文实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三语文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名句、名篇)(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