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31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到底该怎么考?(苏教版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到底该怎么考?

——以高考文本阅读《侯银匠》所设之题为例

学生喜欢文学吗?大多数学生是喜欢的。他们有文学天赋吗?一部分人是有的。但是,不管喜欢不喜欢,他们都必将遭遇到将他们烤得焦头烂额的高考文学文本阅读理解题!孩子们说,文学作品阅读,一读就懂,一做就错——文学呀,说声爱你不容易!

问题出在文学作品的命题上。那么,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到底该怎么考呢?

一、命题者对考生当有人文关怀

有报道说,有人拿高考文学阅读题让作者自己做,对照高考命题人给出的答案,作者得分相当底。这被当作笑话一笑了之。可我却笑不起来。

我想,就作家来说,他的创作是经过充分酝酿的。动笔后只遵循着整体思路和感觉一气呵成地写来,不可能时时想到这句话、这段内容有何深意,文章要表现多少种意思。如果时时处处想到深意,时时处处注意技巧,那还怎么写!本人也创作过文学作品,我的感受是,作者创作只是跟着感觉走的。

就命题者来说,你花多长时间研读作品?而考生呢?恐怕仅读、也只能读一遍吧。命题者准备选某一篇文学文本后,你读过一遍后的文学感受是什么?就从你的最初文学感受出发设置题目吧,不必在经过认真研读基础上设置那些边边角角的题目吧。也就是说,我们命题者心中一定要有考生,一定要想到孩子们是在考场紧张的环境下、有限的时间内匆匆读一遍这种情况,你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所命的题目上。

二、题目及答案当规范、准确

所命之题及答案规范、准确,这是对一般考试命题者最基本的要求,更不要说高考命题了。但是,这最基本的要求,我们的命题者却未必都能做到。下面,我们以2008年语文高考江苏省卷为例阐述这一问题: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分析:我们且不说答案中“提供依据”是否能说得通,我只想问出这道题的命题者到底想考察学生什么能力?对情节概括能力?那你何不直截了当地说“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本身是情节的东西(第二段内容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说对全文情节有何作用,这合逻辑吗?我要是答该段内容对全文情节展开没有什么作用,只是告诉读者侯银匠的身世背景,下文内容可以按作者的思路展开,也可以另外展开情节——你能说错吗?从文学本身情况来说,就是这个理。就让汪先生来回答,也未必是命题者给出的答案!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案: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分析:第一处画线句子中侯银匠的情感已经说得明明白白——“有点甜”“有点苦”,而命题者却问该句“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其逻辑是“情感”表现了“什么情感”,这不太荒唐了吗!而给出的答案竟是“甜”和“苦”的原因!第二处画线句子是承前边“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反映侯银匠与女儿多年相依为命而形成的父女间至亲关系,是人的下意识的话语。当他意识到女儿不在身边了,“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此时,侯银匠内心涌出是什么情感呢?该是“酸楚、凄凉、苦涩”吧。“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是情感吗?该是对画线句反映其处境、表现的言行原因的概述吧。

所以,高考语文用本身不规范、不准确的题目及答案来标尺考生,这怎么行呢?

三、应粗线条命题关注文本整体

现在文学阅读题切口太小、太细,有意无意引导考生“断章取义”,忽略了文本整体,背离了文学本身,使得文学阅读不是让学生体悟浓浓的文学蕴味,而成了答题游戏。没有读懂作品的学生也能稀里糊涂地得到些分数,读懂作品的学生却无法得到好的分数!这种情况在上述两题中表现尤为明显,下面两题也是如此: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分析:该题出得不错。但答案仅是概括了花轿的几个情节内容,侯菊是怎样一个形象?是怎样通达花轿的情节描写刻画她的?没有回答出来。所以,答案是否这样更好一些:①要花轿早有打算,表现其有点“心计”的特点;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表现其聪慧的特点;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表现其贤惠体贴的特点。通过花轿有关情节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聪慧乖巧、善解人意、贤惠体贴的城镇姑娘形象。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案: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分析:这是一道为体现《考试说明》中探究题而产下的怪胎。题干怪,答案更怪。既然问“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那么,此问题根本无法探究!探究来探究去,只能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法——衬托,或是侧面描写。其它的回答便是穿凿,是为探究而探究!或者,再将衬托细化一下,具体有哪些衬托,就像答案是花瓶,而命题者偏偏要你分条指出这是花瓶的口,花瓶的脖子,花瓶的腰,花瓶的脚一样,偏偏忽略了“花瓶”!至于答案的怪,怪在其答非所问上,怪在其表述的不规范、不准确上。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必多说了。


展开全文阅读
实际上,题干本身变动一下,便是较好的探究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有人说这样写,好;有人说这样写,不好。你的看法呢?

或者干脆这样问:这篇小说我们能感受到哪些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该小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城镇百姓生活的缩影,我们从中大致可感知到父慈、子孝、勤俭持家、女子顾婆家不忘娘家、重婚嫁、有淳朴的乡风民俗等等)。

共计20分的四个题目分析完了,试问《侯银匠》到底表现什么主旨?侯银匠到底是怎么一个形象?写法上到底主要有什么特点?这四个题目能考察出来吗?对于小说来说,怎样叫做读懂?就是很好回答小说的主旨、人物、情节这几方面问题,而这四个题目却不是粗线条出这方面的题目,它们纠缠于小说细小的枝叶。

实际上,汪曾祺的小说《侯银匠》较好地体现了汪先生的小说的散文化风格:语言准确精炼,简洁朴素,让人感觉到亲切而自然,却不乏独特的风格;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拉拉杂杂,随意而写,故事性不强,情节不多,似乎没有什么起伏高潮,让人体会到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可是,他的小说,却给我们带来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对生活的印象。他的作品耐读、耐品、耐人寻味。该文中的侯银匠是一位为人厚道、勤劳淳朴、手艺较好、充满父爱、生活又较凄苦的匠工典型。通过这典型形象的塑造,反映那个时代城镇普通市民的生活,表现浓浓的乡风民情。读完此文,读者如同侯银匠那样,“心中有甜,也有点苦。”而这些才是文本的整体,文学的本身。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曾有选择题的。现在,选择题已经去掉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是回归文学,反对答题游戏的胜利。我们的阅读命题改革为什么不一步到位,粗线条命题,直指文学本身呢?

 

敬爱的周公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文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记我的老师——永远的童年记忆(下水作文)(教师随笔)
下一篇:释“梦雨”(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