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566  
标签:教学论文 九年级教学论文
如何打造中学语文和谐课堂(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如何打造中学语文和谐课堂

【摘 要】课堂和谐对师生、生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所要打造充满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在课堂中让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放飞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灵性,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 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 创造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活跃起来;营造彰现个性的语文课堂,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营造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和谐学习氛围。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自由开放。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应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平台。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现就创建和谐课堂浅谈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同仁商榷。

一、什么是和谐课堂?

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要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应重新审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会学、渴望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在和谐课堂中,反对教师“霸权”的倾向,而致力于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师生达到和谐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而且也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因此,打造和谐课堂,就要打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关键在于要树立起教育民主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然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情感关系,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和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它是师生性情和灵魂得以提升的沃土,它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前提。因此,为了打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应该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进行看待,把它作为自己追求人生价值得以提升的载体,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其次是教师应该真情付出,理解、接纳、关心、爱护每一位富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最后是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个性,施展个人特有的魅力,不断体验教学成功的喜悦,用自己优秀的品质感化学生,用自己特有的魅力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

三、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和谐学习氛围

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学生“盲从”的倾向,倡导教师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此来引导和改变学生盲目从众的学习行为。只有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与释放,只有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潜能和才气才能得到最好的提升与发展。

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应该转为关注生成的教学,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环境,往往过多的预设就会使生动的教学陷入了僵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不自觉的抑制着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创新,特别把计算机技术引进了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一定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学生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他任何痕迹。讲授《看云识天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意截取了中影大片《赤壁》中诸葛亮看云判断天气与风向的一段视频来创设情境。课堂效果说明学生学习的欲望明显增强,教学的环节的推进顺畅而快捷。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不能搞花拳绣腿,要注重实效。 

五、让尊重丰富和谐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 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 所以,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矩” 去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 在语文课堂上, 松开手, 放宽心,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去感受, 去领悟。 课上, 在展示提升环节, 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带领全班一起学习。 一段时间后, 孩子们课前预习积极提高了, 课上的质疑问题也有独到之处, 别具一格。 赞许的微笑, 鼓励的点头, 发自内心的称赞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一个和谐的, 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力求给学生创造一种思维情境, 一种动眼、 动脑、 动手、动口机会, 让学生亲自读一读、看一看、 想一想、 做一做、 说一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给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会知识, 掌握知识, 他们的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舒展。


展开全文阅读
六、让合作促进和谐

    在实践中, 我体会到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促进和谐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 班级分为 8 个自主学习小组, 各组实力均衡。 教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 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合作能力、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细加咀嚼引导,学生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创作此文时一定深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春》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篇图画都是与一首古典诗歌相照应的:春草图中的小草应当就是韩愈眼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小草;春花图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相契合;春风带给人的当然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受;而春雨滋润万物的绵密轻盈、无声无息,自然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意韵相通。学生如果没有一定古典诗词阅读量的支撑,对《春》自然无法准确解读,当然也就无法很好的领悟《春》的美好、精妙了。

七、让学生“快乐学习”。

  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往往比学习本身更能熏陶人、感染人。我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我有过深刻的教训——去年九月,我新接任八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由于事务忙碌,一开始就耽误了课。为了赶进度,我把原来准备的两节课合并成了一节课。课后在反馈教学情况时,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随后有一位“胆大包天”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您的教学方法不是很好,因为您在讲课的时候没有给我们留下充足的时间让我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您只是在不停地讲,不停地自问自答……”一石击起千层浪,同意此观点的竞达8成之多。在平等的对话和坦诚的交流过程中,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学生厌学和课堂违纪,很大程度应怪罪于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希望教师能营造一种比较开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相信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应该说,这就是学生对和谐课堂作出的力所能及的诠释。例如:一教师上完《致女儿的信》后,一位学生提问:“都是教育子女,为什么傅雷是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讲故事呢?”教师高兴的说:“提问很有创意。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说明XX同学的语文学习开始登堂入室啦!”这位教师没有让课堂生成的资源轻易流失,善于发现学习方法,即时点评,不但肯定激励了学生,而且使课堂生成向良性发展。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即教师只有先让学生亲近自己,进而才能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教育。如何才能让学生亲近自己?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例如作文教学,以往的模式是:教师布置、提示——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评讲。结果是教师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学生心不在焉、兴趣全无。对此,我做了这样的调整:教师布置、指导——师生交流写作想法——学生写作——教师指导自评、互评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并在一定的范围内传阅——学生推荐佳作、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使原本枯燥的、令学生望而生畏的作文教学变得活泼起来,学生们快乐了,作文时便多了几分灵感,也多了几分激情。

八、让学生“享受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钱梦龙先生也说:“如果学生一旦离开他的老师在学习上就寸难行,那肯定是因为老师没教给他‘怎么学’,这样的老师不能算是真正称职的老师。”这些内涵丰富的话,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要让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轻松与愉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爱上学习,主动地学习。

  语文课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面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耳醉其言”、“心醉其情”,通过“咬文嚼字”体味“平字之奇,常字之险,陈字之新,朴字之色”; 如教学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针对学生诗歌鉴赏水平不高的实际,提出了“全诗感情基调是什么”的问题,一个学生得出了“全诗感情体现出深深的忧愁的基调”的结论,并抓住“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词进行分析,我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顺势引导学生从读懂诗歌的内容开始,自由发表意见,谈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赞成的与反对的纷纷发言,我又适时提出分析规范化的要求,最终,师生在争论中达成了共识,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互动共振的特点,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一位教师上《桥之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因为手头参考资料众多,就一字不落地照搬现成答案。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不屑一顾地说:“其实,我觉得参考资料不过如此,无非强调两点:一是桥之横与水之纵,构成线性冲突;二是桥之形与水之色,构成点块异化,从而突出桥与水的和谐之美。如果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好好思考,难道会比不上参考资料吗?看哪位同学能巧用机智,别出心裁,给大家一个惊喜!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和享受成功的机会。学生一旦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将伴随他们学习的全过程。在喜悦与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与喜悦,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并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

九、让学生“渴望学习”。

  华中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郑晓边教授认为,人是为了生活幸福而学习的。当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成为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手段时,其价值才得以真正体现。这种成功是最令人幸福的,也是最能激发人加倍学习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知识回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在生活实践中感受、认识、理解、升华。

前不久,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行道树》时,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这一句话的——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漂亮的行道树的照片,有城市的,也有乡村的,有的静立在碧空下,有的沐浴在阳光中,整齐,苍翠。每出现一幅画面,都让学生惊叹不已。看着行道树的形象,经过老师恰到好处地提示,学生很快就挖掘出“神圣”的含义:“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然后老师展示了第二组照片,虽然同是行道树,但似乎与“漂亮”无缘。树上,满是灰尘;树下,马达声声;要么置身荒郊野岭;要么饱受风雨摧残。面对此情此景,难道学生还不能道出“痛苦”的内涵?教师通过此方法教学,既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刻含义,又使“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并高大起来。

一位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有这样一个课堂情境:当教师介绍到“这首词以重阳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时,有学生叫道:“是对丈夫的思念,不是亲人!”又有学生反驳:“丈夫难道不是亲人吗!”还有学生引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不就是兄弟吗?重阳节不是七月七,七夕才是夫妻相会的日子。”这位教师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良机,是一把引导学生深入诗人情感世界的钥匙。于是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亲人,亲人和丈夫的区别”。“所有的家人都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才是亲人”,“丈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最后把焦点锁定在了“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两句。“重阳清秋之夜,在家家团圆的时候,闺中少妇孤枕独眠,冷冷清清,连个暖被窝的人都没有。那么此时此刻她最思念的人最有可能是谁呢?”所有学生齐声答道:“丈夫!”这位教师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巧引妙导,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感悟,也体现了课堂认知过程的和谐。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法,看似简单,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关系,正是和谐课堂所要求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渴望学习。

总之, 和谐, 如春花灿烂, 沁人心脾; 和谐, 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空间, 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 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让爱充斥其中。 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 学生妙语连珠、 兴致高涨; 教师怦然心动、 神采飞扬。 学生的想象放飞了, 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课堂洋溢着创新的火花, 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和谐是心智的交流,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和谐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学生学习的助推剂,消除生生之间障碍的清洁剂,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满和谐的语文课堂, 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品味学习的美,体验学习的魅力 。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

2.语文素质教育新探》中学卷  陈学法主编 大连出版社 

3.《中国教育教学研究》秦荃田主编  黄河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 语文出版社 

5.《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 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新课程教学设计》王德俊 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追忆

标签:教学论文 九年级教学论文 如何打造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8年战胜雪灾事迹感想(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合理吗?(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