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96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课    题:枣核(萧乾)

教学目标:1、理解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和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怀揣一把“乡井土”,索要一棵枣核,种下一棵枣树……于是,“乡井土”、枣核、枣树,就成了久居海外的华人浓浓的思乡情结。让我们跟着作者去好好感受一下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二、阅读主场

    (一)浏览课文,独自勾画与“枣核”有关的句子,研究发现本文构思上的特点。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勾画和发现。

     1、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枣核”是线索)

     2、设置悬念(1段)——加深悬念(2-4段)——解开悬念(5-10段)——从更深层次上解开悬念(11段)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品味。有了基本意见后,再组织班上的交流。

     1、“再三托付”的竟然只是“带几颗枣核”!从“再三托付”之中,我们能看出点什么?

    绝不是随意说说,而是郑重其事提出的要求,可见希望十分殷切。

     2、她拿到枣核后,“托在掌心”,这“托”字由什么深刻含义?

    是在感受枣核的重量,是对枣核的珍惜。

     3、她家住“美丽的山城”,生活条件优裕,在“我”面前,为什么不面露得意之色,而要“不好意思”的解释呢?这解释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4、久别重逢,她把“我”安顿好后,不叙旧情,却“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呢?为什么又“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想要朋友尽快感受到她的思乡之切。/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国外千好万好也难以弥补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这里不是心的归宿。/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几颗枣核,一片真情。

    5、她解释为什么要枣核后,又介绍了后花园中的“北海”,借“我们两人”的行踪所至和视线所及详写“北海”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又要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日子?

    说明一切都是精心挑选的,特意构建的,是家乡北海公园具体而微的再现,寄托了浓重的思乡忆旧之情。/说明他们似乎已不在异国他乡,而是回到了故国故地,忘情地陶醉在祖国温馨的怀抱之中,思乡爱国之情达到了高潮。

    (三)挑选两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蹊跷   风烛残年   嫣红   故弄玄虚   踏访  山坳 

    玛瑙   掐指一算   劈头   感慨良深   泛舟

    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睡莲的清香迎面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四)布置作业:

    朗诵课文给家长听,再向家长谈谈你阅读课文后对思乡爱国之情的感受,以“枣核,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周智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枣核(苏教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长征》节选(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下一篇:最后一课(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