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932
标签:
备课资料
使动还是意动——《烛之武退秦师》注释质疑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丁胜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东封。
划线部分在课下注释中分别解释为: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
(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其中涉及“鄙”和“封”两个名词的词类活用。课下注释解释为“用作动词”,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笼统的。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活用为一般动词,二是使动,三是意动。而这两个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显然是不合语境的。那么究竟应当活用为使动,还是意动呢?一般情况下,大家依照课下注释中的解释,将“鄙”理解为意动,因为课下注释中有“把……作为边邑”的解释;将“封”理解为使动,因为课下注释中有“使……成为边境”的解释,而这两种解释分别符合使动和意动的翻译方法。
问题也就出现了。“使动”,是“使……发出动作”,是客观行动;“意动”,是“把……作为……”,是一种主观认识:两者在意义上存在着质的区别。根据上下文来看,第一句是“秦鄙郑”,第二句是“晋封郑”,两句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占据郑国的领土。那么为什么前者理解为意动,而后者理解为使动呢?
就第一句来看,理解为使动,意义是“客观上实施把郑国的土地夺过来,使之成为秦国的边邑这样一个行动”“君知其难”;理解为意动,意义是“主观上持有把郑国的土地当作秦国的边邑这样一个认识”“君知其难”。显然把“鄙”理解为使动更为贴切,可以直译为“越过别国而使远地成为边邑”,或者意译为“越过别国而夺取远地来作为边邑”。
就第二句来看,理解为意动,意义是“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边境,同时又对秦国有野心”;理解为使动,意义是“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就要开始将矛头指向秦国”。按烛之武的分析思路,应是晋国首先联合秦国来瓜分郑国,灭掉郑国之后,晋国就会进而与秦反目,将矛头指向秦国——显然把“封”理解为使动更为贴切。
这样看来,两句话中,“鄙”和“封”两个词都应理解为使动。
标签:
备课资料
使动还是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寻找语文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点
(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
乐做学生心田的耕耘者(班主任工作)
(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