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361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论语六则》







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名句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明确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诵读法、赏析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关于文言文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是文言文。需要我们掌握一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

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展示预习成果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教师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师生互动   课文赏析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二)结合注解,关于一、二则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一、二则。 

4、学生诵读课文一、二则,背诵课文一、二则:

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板书设计:论语

《论语》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课后反思

 

孙恒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论语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第一课时(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下一篇:《论语六则》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