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702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课文讲解(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养成给课文做批注的习惯。
2、分析荆轲行动失败的原因,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
3、分析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荆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描写荆轲的部分,分析批注荆轲的性格特点。
正面描写:
第二自然段 计议刺秦 言出必行的侠士精神、勇而多谋
第三自然段 求取信物 能言善辩
第八自然段 怒斥太子 刚烈(不能忍受不被信任的侮辱)——侠者性格
第九自然段 易水诀别 慷慨赴难、视死如归
第十自然段 计见秦王 有谋、深谙世道
第十三自然段 顾笑武阳 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第十四、十五自然段 廷刺秦王 冷静、沉着
第十七自然段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荆轲):
秦武阳——人不敢忤视、太子丹信任——色变振恐
秦王——狼狈不堪、目眩良久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三、荆轲刺秦,前文描述得那么轻而易举,为何最后却失败了?文中有没有伏笔?
1、分析荆轲与太子丹的矛盾
计议刺秦——迟之、疑其改悔
(行而无信) (有所待) —— 明知准备不够充分,却冒险一试
2、分析荆轲自身
武艺不精(侠士、说客,非武夫——为何延迟行动——有所待)
四、评价荆轲刺秦
对荆轲刺秦,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朱熹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说:轲“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你怎么看?
五、文中有两处场面描写非常成功,试分析其成功之处。
1、易水送别
(1)点面结合——荆轲(重点突出)、高渐离、太子、宾客
(2)条理清晰——时间顺序
(3)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4)音乐描写——变徵之声、慷慨羽声(渲染)
2、廷刺秦王
(1)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2)对比衬托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4)用语简炼、传神
六、作业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易水诀别的情景。
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 李艳
李艳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气死古人的现代咏月诗
(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
师说教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