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68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课文讲解(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养成给课文做批注的习惯。

      2、分析荆轲行动失败的原因,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

      3、分析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荆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描写荆轲的部分,分析批注荆轲的性格特点。

      正面描写:

      第二自然段  计议刺秦  言出必行的侠士精神、勇而多谋

      第三自然段  求取信物  能言善辩

      第八自然段  怒斥太子  刚烈(不能忍受不被信任的侮辱)——侠者性格

      第九自然段  易水诀别  慷慨赴难、视死如归

      第十自然段  计见秦王  有谋、深谙世道

      第十三自然段  顾笑武阳  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第十四、十五自然段  廷刺秦王  冷静、沉着

      第十七自然段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荆轲):

      秦武阳——人不敢忤视、太子丹信任——色变振恐

      秦王——狼狈不堪、目眩良久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三、荆轲刺秦,前文描述得那么轻而易举,为何最后却失败了?文中有没有伏笔?

      1、分析荆轲与太子丹的矛盾

      计议刺秦——迟之、疑其改悔

      (行而无信)   (有所待)  —— 明知准备不够充分,却冒险一试

      2、分析荆轲自身

      武艺不精(侠士、说客,非武夫——为何延迟行动——有所待)

      四、评价荆轲刺秦

      对荆轲刺秦,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朱熹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说:轲“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你怎么看? 

      五、文中有两处场面描写非常成功,试分析其成功之处。

      1、易水送别

      (1)点面结合——荆轲(重点突出)、高渐离、太子、宾客

      (2)条理清晰——时间顺序

      (3)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4)音乐描写——变徵之声、慷慨羽声(渲染)

      2、廷刺秦王

      (1)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2)对比衬托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4)用语简炼、传神

      六、作业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易水诀别的情景。

      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 李艳 

李艳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气死古人的现代咏月诗(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师说教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