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44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木兰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 影 

      设 片

      情 导

      境 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3―4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二、

      背

      景

      解

      题

      认

      识

      时

      代 (师课件展示)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注意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展开全文阅读
       

       

       

       

      三、

      诗 初

      歌 步

      诵 感

      读 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学生认真听课文,勾划词语。

       

      学生各抒己见,点评。

       

      学生指出自己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其它同学帮助理解。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

       

      学生比读,互读互评。  

       

       

      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

      整 走

      体 近

      感 木

      悟 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  )

      决心(    )

      从军(  )奔赴(  )

      十年(  )拒赏(    )

      与亲人(  )。   

       提问两名同学复述。之后,其它同学评价。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请几名学生回答。

       

       

      “叹息”、“替父从军”

      “准备”、“战场”

      “征战”、“高官厚禄”

      “团聚” 通过学生复述及分组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五、

      人 品

      物 读

      赏 探

      析 究

       

       

       

       

       

       

       

       

       

       

       

       

       

       

       

       

        (课件展示)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展开余文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

       

       ――勤劳孝顺。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机智、谨慎。

       

       

      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学生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认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深入体会诗歌语言方面的特色,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六、

      体 互

      验 动

      反 释

      思 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课件展示)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通过情境教学法,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

      总 加

      结 深

      存 印

      储 象 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通过回顾、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印象。

      八、

      拓 练

      展 习

      延 巩

      伸 固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

      (3)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学生课下完成。  

      板

      书

      设


展开余文
      计

                      

      深明大义   巾

      木        果敢坚强           帼  

      兰        英勇善战   

      诗        不慕名利           英

      谨慎机敏      雄

       

       

      教

      学

      反

      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本课设计时,力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情境,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增强等,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吕士凯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木兰诗 教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8、露(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30、陌上桑(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