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94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信念》教案(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
《信念》教案
沱牌实验学校 谢淑容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人物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具体做法:通过设置疑点,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合作探究以释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构思:一方面我准备了课件,如战争惨烈图片,威灵顿将军大败拿破仑的故事,音乐《白桦林》,给学生直观的视听刺激,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体特征,把文体特点作为授课的突破口。重视文本,从品读课文、人物分析入手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探讨作品主题。具体做法:通过设置疑点,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合作探究以释疑。
教学方法:品读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战争惨烈图片,听威灵顿将军的故事。(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武田泰淳 :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1931年入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34年与竹内好、增田涉等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会刊《中国文学月报》 (1935年3月创刊)上发表评论中国文学的文章。1937年被征入伍,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作为补充兵派往中国,在上海附近登陆,两年期间目睹了在日军暴行下中国人民尸横遍野的惨状。1944年再度到上海,1946年回国。
因为日本人对待小说有自我反省的传统,武田泰淳便放弃了评论研究而开始了作为小说家的生活.根据这个时期的经历创作了大量以日本侵华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审判》(1947)写一个日本青年士兵在战争中曾杀死一个无辜的中国老人,他为了赎罪,决心留在中国。《风媒花》(1952)表现了参加侵略战争的军人对杀害中国人民的忏悔心情。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为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
1、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是什么把这些人联系在了一起?
3、试从铜像的角度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设计意图:抓住文体特征,把文体特点作为授课的突破口,把握小说三要素。
四、问题探究
1、铜像前后的形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2、文中人物对铜像的态度有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疑点,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思索。通过铜像前后形象的改变,引出将军、老太婆及一群年轻人对铜像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五、合作探讨:
1、老太婆为什么对将军的铜像顶礼膜拜?
2、将军为什么要把铜像推落到护城河中?
3、年轻人为什么要推倒铜像?
设计意图:学习从人物分析入手,通过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探讨作品主题的鉴赏方法。让学生明白小说通过老太婆信念被毁灭、将军信念的改变及年轻人的觉醒抒发了作者执著的信念:反对战争,拥抱和平。
六、拓展延伸:
1、设计铜像新形象。
2、代老太婆的儿子给妈妈写一封信。
设计意图: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毁
变>信念----铜像<拜
推
谢叔容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信念》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心声》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作文训练(成长的烦恼)(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