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35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雨 霖 铃 柳 永
[课标要求]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诗词的神韵之美。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品味其意境之美。
2.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教学设想]
1.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3.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学生完成,教师补充)
三、诵读指导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2.录音范读(学生品味感情和声韵之美)
四、师生合作探究,品味感情意境
问题1:这首诗的主题句应是哪一句?分别都表现了哪些内容?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抒情 清秋节——写景
问题2:关于“清秋节”一句的写景能否在上文中找到照应?
明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时令 长亭——地点 晚——时间
问题3:“长亭”一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吗?
明确:长亭、短亭实质上已成为古人送别的一个代名词,此句已点出话别的主题,请同学们品味这几句并谈谈感受。(学生谈感受,教师点评)
问题4:这种景象是单纯的写景吗?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从这几个抒情的句子中能发现怎样的矛盾?
明确:伤离别
问题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 前途的渺茫
2) 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请学生品味上片,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既然我们说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它所表达的情与景。
问题6:离别对于古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清秋又给以怎样的感受?(请学生从以前所学的诗词当中回忆)
问题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一个千古名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问题8:远离情人之后,作者该如何打发他以后的岁月?
前途的渺茫、人生的虚妄衬托出了深深的离愁别恨。
请学生品读下片,品味意境
五、主题把握
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上片写了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
六、拓展探究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永寿县中学 李铁军)
李铁军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雨霖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教读《史记选读》的几点做法(人教版高一)
下一篇:
《这就是我》作文讲评(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