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1369  
标签: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琴俱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目标】

1、通过自学、质疑讨论、当堂检测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实词(笃、索、舆、径、素、好琴、径入、恸绝、卒)、虚词(而、了、何以都、既、俱)的用法。

2、通过朗读、质疑、比较阅读,理解课文所表现的深厚的兄弟、知己之情。

【难点】

现代学生如何突破时空界限,理解魏晋文人的情感表达。

【预习】

了解王徽之的典故

【导入】

一、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填空练习。

望(梅)止渴渐入(佳)境(顾)名思义管中窥(豹)(鹤)立鸡群口若(悬)河应接不(暇)一(往)情深

二、简介《世说新语》,积累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选自《世说新语•伤逝》,解释:伤逝(怀念过去的事和死去的人)

【解读文本】

一、疏通文意

1、读正字音,读通全文

王子猷    病笃    索舆    恸绝良久    奔丧    此已丧矣

2  译读。

①(结合注释,自己译解文本;译讲文意,圈出疑难)

② 质疑问难,合作讨论

③ 师生共同解疑答难

④ 教师点拨难点

实词:笃  索  舆   径     素    好琴   径入    因恸绝   卒

虚词:而  了   何以都    既   俱

⑤ 当堂检测

二、研读文本

【过渡】会翻译了是否真的理解了?

        全班齐读一遍课文,力求读得流畅、自然

(一)研读第一节

【引子】把第一句再读一遍

【思考】

1、子猷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他对自己的猜测确定吗?从哪里看出?(读出肯定)

2、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面对弟弟已逝的消息不哭、不悲?

(二)研读第二节

【发现“琴”意】

1、子猷内心到底悲不悲?自读第二节,圈点勾画出能证明你观点的语句。

【明确】

不是不哭,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是无情,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所以不是不悲,是大悲;不是外伤,是内伤!

【读出“琴”声】读出内心的悲伤、痛惜。

【比读链接】

《晋书 王徽之传》的节选:……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品味“琴”韵】

【引子】

人琴俱亡,人亡琴亡,一个“掷地”道尽了子猷的无限哀思,无独有偶,循着这些文本的内在脉络,突然发现“人与琴”这样一个故事内核中,清越高雅的“古琴”始终与“文人”相伴、相知、相融,而其间流淌的深情可以远溯到春秋时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曰“: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觉者。(选自《列子•汤问》)

【思考】

伯牙以无知觉者而绝弦,子猷又因为什么掷琴呢?中国古典小说不似西方小说有大段的心理描写,但恰恰是这些精妙的动作、语言的刻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读懂子猷掷琴时内心的波澜了吗?

【明确】子敬去了,我的知音去了,人去楼空,无义可达,无情可表,无人赏识,要这琴又有何用?!!!

【余音】

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子猷“月余亦卒”,请找出与“月余亦卒”中的“亦”相对应的字。

【追问】是什么导致了子猷最后的“卒”?

师:“兄弟情深深几许,泪眼问琴琴不语”,王子猷作为魏晋朝的一代名士,一生率性旷达,超然生死,但在他于兄弟、知己——子敬的灵床上抚琴追昔时,感情终于喷涌而出,掷琴恸绝“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八个字怎能不感人肺腑、流传千古。

【作业】了解魏晋风度

 

王朝一

标签:教学案例 八年级教学案例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案例 人琴俱亡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三口之家父母子》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