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283  
标签: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论文)
                    

据讯,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前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而台湾教育部长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沈谦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06年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

这则消息引起笔者的深思。无疑,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不能不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历验与进一步学习的体会,谈谈我的浅见。

一、综合文字、音韵、训诂等知识,发掘汉字、词语的涵义。

读书必先识字。学习文言文必先识字。而字包括形音义。要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必须综合文字、训诂等知识,讲清汉字的形音义,发掘汉字、词语的涵义。

《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学生把“狱”常误解为“监狱”,未能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说文》:“狱,确也。从犬犬,从言。” 犬犬,即两犬。朱骏声《通训定声》:“狱,讼也。”犬好斗,用两犬示相争;打官司要争是非曲直,故从言。狱为会意字,本指打官司,后引申为案件。打官司,往往有人会因犯法而入狱,故又引申为监狱。知道了狱字的形体和词义引申的轨迹,就不难理解上句的“狱”。

《陈情表》:“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徘徊,也可写作俳佪。盘桓、徘徊、彷徨都是叠韵连绵词,三词只是字形有异,而意义相同。连绵词不拘形体,读音相近意义就相同。

《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有的学生读作“shù”,其实读“shuò”,义为屡次、多次。玦,《说文玉部》:“玉佩也。从玉,夬声。”玦是形声字。从夬得声的字有“坚决”之义,如决、玦。《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玦取坚决、果断之义。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除掉刘帮,项王仍犹豫不决,此时,他不得不以象征果断的玦暗示项王,早作决断。玦绝非他物可比。“数”、“玦”,写出范增的老谋深算,道出项王的优柔寡断。

讲清汉字的形音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

二、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语言要求简洁,这必然要用到文言文。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此源于曹植的《七步诗》,象形生动的表现了国共两党的兄弟关系,也表现了国民党戕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的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温总理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语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道出台湾当局倒行逆施,逆民心而动,其结果必然是失民心而惨败。在非正式场合,我们也会用到文言文。中学生写明信片,常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慰朋友;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激励同学珍惜时间。当老师、父母不关心自己时,有人会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将师长之爱喻为“春风”,以偏远的“玉门关”喻自己,形象生动,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当别人钻到钱眼里时,有人会说:“唯利是图!”以倒装句式强调“利”,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引用文言名句,不仅典雅、凝练,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讲讲这些实例,学生必定会增强学文言文的兴趣。

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些心理问题,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的良方。《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因此应自强不息。地势顺承天意,积德容载万物。我们应奋斗不息,胸怀宽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认识别人的闪光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学习。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必然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结合学生习作实际,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仅以《小石潭记》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稍加说明。

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正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二)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我们若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


展开全文阅读
  中学生议论文论证乏力,孟子的文章颇有借鉴价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孟子文章论证严密、气势磅礴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本文先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逐层递进,先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为例,从进攻方的失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守方条件有利却弃城而逃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根本原因,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而点明中心论点。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句,气势磅礴,语气强烈,突出形势于守城极为有利,但弃城而逃,这种强烈的反差,雄辩的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有宝可掘、作文有法可依,必然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四、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坚持”,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一)要坚持“古为今用”,避免脱离现实。学习文言文,并非让学生钻故纸堆,并非让学生满口之乎者也,成为“孔乙己第二”;而是服务现实。中学生常写错别字,应用六书理论可有效地减少错别字。初,“衤”有人写成“礻”。其实,初为会意字,指以刀裁衣,是制衣之始;故为“ 衤”旁。而“礻”与祭祀有关,如祭、祀、神、祠等。人们常用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易将“度”读为“dù”,“见”读为“jiàn”,事实上,应该分别读“duó”“xiàn”。“度”是多音字,义为度量时读“dù”,义为揣测时读“duó”。“见”并非“现”的通假字,它也是多音字,有“jiàn”、“xiàn”两读。读“xiàn”时,义为显示、显露、出现、实现。《广韵》:“见,露也。”《集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露。”事实上,见现是古今字:“现”字出现得较晚,大约在宋代才有“出现”之义。讲解这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形音义知识,古为今用,化知识为能力,学生就不会产生“古文无用论”,必然能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要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人类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感性认识,正如常言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音、文字、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两者结合,理论可以简驭繁,实例可以使理论具体化。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昘洿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洿,低地积水。洿、池意义相近,两字构成偏义复词,指池塘。庠、序,都指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两字同意,构成一词。《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作,起、为。息,休息。作、息意义相反。由“勤”字可见,此处“作息”构成偏义复词,偏指“作”,指做事。由上述三例可见,两个词义相近、相同、相反的同音字可构成复音节词。事实上,此类例子颇多,如饥饿、思虑、琢磨、吝惜、动静等。这样,在总结用例的基础上简要讲解理论,有利于学生对词义、课文的理解。但若无感性认识作基础,过多的讲解理论,急于求成,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丧失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三)要坚持追根溯源,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准。教师应该学而不厌,对语音、文字、训诂、语法、古代文化的知识都有所涉猎,遇到问题勤查《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必要时就教于专家,不仅要知道流,还要知道源。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才能深入浅出,将语文课上活,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日、月指计算日期。《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指向东逃。日、月、东、本是名词,都用作动词。为何它们作动词呢?因为名词前有副词“不”“遂”修饰,正如现在的动词前有副词修饰一样。这样讲明缘由,通俗易懂,方可激发学生兴趣。

当然,以上所述仅是笔者浅陋的一家之言。探索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一论题,仍有待广大专家和语文教师研究。

参考文献:

汉•许慎 撰 宋•徐铉  校定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版

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王力   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程继兵

标签: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李白《静夜思》文体辩(备课资料)
下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