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33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常识:

○1、碑记;

○2、张溥;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了解文章结构;

4、艺术借鉴: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比手法的作用;

○3、精练传神的语言;

5、人文熏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艺术借鉴;

3、人文熏陶。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常识:

○1、碑记;

○2、张溥;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五   人   墓

林云风

五人埋骨处,客过每停舟。

姓氏闻鸢阙,精灵傍虎丘。

宦官应敛迹,缇骑尚含愁。

若不锋端死,空成侠少游。

注释:客过:指旅客经过。鸢阙:指朝廷,(鸢yuān)。精灵:指五义士的英灵。尚含愁:指缇骑还心有余悸。锋端死:指为正义斗争而死于奸宦刀下。

二、题解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三、张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太仓)人。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富于正义感。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气节、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有《七录斋集》行世。

四、背景

1、周顺昌

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明末吴县人。任福州掌管刑狱的官,后任文选员外郎。他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因此“民深德之”,而被阉党所不容。因切齿痛骂阉党而被革职。

周被罢官后,阉党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后来苏州织造李实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至京,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

2、魏忠贤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主持东厂,大肆搜捕东林党人。

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3、背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五、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正字

文注检测:

湮没(yān)    皦皦(jiǎo  )    敛赀(zī)    缇骑(tí  )      抶(chì)

溷藩(hùn)    詈(lì)        逡巡(qūn)    暴于朝廷(pù)  冏(jiǒng)

补充注音:

溥(pǔ)      蓼(liǎo  )    旌(jīng  )     缳(huán)

缙绅(jìn)     赠谥(shì    )牖(yǒu  )    社稷(jì  )    佯狂(yáng)

3练读

六、翻译

第一段:

重点词语: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盖,就是;于,被;焉,兼词,于是,在这件事情上。即除魏阉废祠之址:除,治,整理。以旌其所为:旌,表彰。

译文:

1、(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被义愤所激)而死在这件事上的几个人。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段:

重点词语: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去,距;之,的;焉,于是,在这里;止,只;有,通“又”。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凡,大凡;慷慨,意气豪放;徒,同类的人。

译文: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第三段:

重点词语: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之,助词,插,取……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行为士先:行,道德品行;为,动词,作为,是;士,读书人;先,表率;全句,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谁为哀者:宾语前置句,为谁哀者,为谁悲哀?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以,用,凭借;抚,动词,作巡抚;私人,党羽,亲信。方痛心焉:方,正;痛心,痛恨;焉,代词,吴郡巡抚毛一鹭。按诛五人:按,追究,查究。

译文:

3、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阳、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第四段:

重点词语:

当刑:受刑,临刑。詈,骂。不少变:一点也不变。发五十金:发,拿出。而函之:函,动词,用木匣子装。

译文:

4、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第五段:

重点词语:

缙绅:缙,插;绅,带子;古代官员上朝时,把笏插在腰带上,所以,缙绅就意为官员。四海之大: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激昂大义:省略句,激昂于大义,于,被。钩党之捕:钩党,有钩连的东林党人。

译文:

5、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第六、七段:

重点词语:

或脱身以逃:或,有的人。不容于远近:于,被。杜门:杜,关闭。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动词,到、往。暴于朝庭:暴,显露。加其土地:土地,坟墓。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即性命、生命。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役使。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身,即弯腰礼拜。故予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斯,这;之,助词,插,取消……徒,空,徒然;以,用来;之,同前;于,对,对于。

译文:

6、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7、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起公,姚孟长公。

七、积累

(一)、一词多义

    课后“练习”二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兴旺,旺盛

2、呜呼,亦盛矣哉!                               盛大

3、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

2、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发动

3、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头发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5、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发送



1、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士兵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死

3、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            终于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指同一类人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空,徒然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这私人。           自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展开余文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向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私下,偷偷地

补充:



1、可以已大风。动词,治、治疗

2、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副词, “众”,太、很、甚,表不足道的人实在太多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结构助词,的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前一个结构助词;后一个代词,代“五人”

3、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去”

4、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作介词“当”的宾语;

5、然五人之当刑也。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五人之当刑”作表示时间的状语

6、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圣人之出”作动词“待”的宾语。



1、去今之墓而葬焉。表并列关系

2、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表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

3、缇骑按剑而前。表修饰关系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表转折关系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表目的关系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表疑问语气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表判断语气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表判断语气

4、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用于句中,表示停顿

义、为、行、固等,见幻灯片。

(二)、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按诛五人。        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 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5、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无此义。

6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头颅,脑袋,指导生命、性命。

7、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是指不同寻常。

(三)、古字通假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通“又”

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资财,钱财

(四)、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而使之。                  隶,名作状,象对待奴隶那样

2、去今墓而葬之。                      墓,名作动,修墓

3、缇骑按剑而前。                      前,名作动,向前。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名作动,做巡抚

5、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作名,远近的百姓

6、安能屈豪杰之流。                    形的使,使……屈身

7、而函之。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用动词“为”表判断

2、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用“……者也”表判断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用“……也”表判断

4、斯固百世之遇也。                     用副词“固”表判断

5、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         用“……者,……也”表判断

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用介词“被”表被动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用介词“于”表被动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用介词“于”表被动

    倒装句

1、“谁为哀者?”            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

2、荣于身后。              状语后置。

3、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状语后置。

4、不能容于远近 。         状语后置。       

5、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状语后置。   

6、四海之大。              定语后置。

省略句

1、断头置城上。      省“于”

2、投缳道路。        省“于”

3、激昂大义。        省“于”

4 、扼腕墓道 。       省“于”

八、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章结构;

2、艺术借鉴: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比手法的作用;

○3、精练传神的语言;

3、人文熏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教学程序

一、结构

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第三部分(5-6):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进而揭示全文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二、艺术借鉴

(一)、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夹叙夹议的表达 举    例 作    用

从全文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但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比如文章开始,作者先简述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



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古文观止》的评注者说,本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又比如第三部分,作者在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入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据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



(二)、对比手法(结合课后“练习”一)

序号 对    比 作        用

1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突出“独五人之”

的伟大

这样反复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使五人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激于义而死焉”的五人

2 “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

突出五人不畏强暴

的斗争精神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

3 “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 突出五人之死的

意义的重大

“有重于社稷”的五人

4 假设中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突出五人荣于身后

的显耀

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三)、精练传神的语言

A、“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寥寥几笔,就把五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描绘尽致,突出了五人的浩然正气。

B、完成课后“练习”三: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呜呼,亦盛矣哉!

感叹句。既建墓,又立碑,事情够盛大的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余文
2、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设问句。通过设问,表达五人的光照日月,引人思考。

3、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反问句。

通过反问,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反衬五人的高风亮节。

4、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双重否定句。充分肯定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充满赞美。

5、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反问句。对五人“荣于身后”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人文熏陶

1、主旨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归纳主旨: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3、个人感受……

四、拓展

完成课后“练习”四:下面这段文字记述明末苏州市民自发斗争场面。与课文内容比较,看看它们在立意、材料组织、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享、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从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

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隽。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明史《周顺昌传》)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与课文“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同是记述苏州市民斗争的场面。选段主要是记述事实,所以斗争过程写得很详细,主要用叙述和描写;课文主要是为评价五人之死而记述材料,所以市民的行动写得比较简略,除记叙外,也使用了一些议论文字。

五、教学反思

 

鲁发福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五人墓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登泰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