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41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和“唐宋派”;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艺术借鉴:

○1、严谨的结构;

○2、平凡、细小见深情的写法;

4、人文熏陶:体会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熏陶人格情感。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多义词、数词的运用、“……也”的判断句式;

2、平凡之中见深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鉴赏平凡之中见深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归有光和“唐宋派”;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朱自清的《背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孟郊的《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深情。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

二、题解

体裁:抒情散文。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在太仓(现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归有光和“唐宋派”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读书讲学二十余年。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仕途虽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归有光的散文,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前七子”是指由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组成的文学群体。“后七子”是指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增谢榛、吴国伦。

四、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正字

文注检测:

修葺(qì)    栏楯(shǔn)    偃仰(yǎn)    迨(dài)

爨(cuàn)    阖(hé)        昶(chǎng)    扃牖(jiǒng)(yǒu)

补充注音:

轩(xuān)    漉(lù)    兀坐(wù)    万籁(lái  )

垣(yuán)    犬吠(fèi)  考妣(bǐ)     笏(hù)

3、练读

五、翻译

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

又北向:向,朝向,朝着。垣墙周庭:垣墙,名作动,砌墙。室始洞然:洞然,明亮的样子。亦遂增胜:胜,美。偃仰啸歌:偃仰,俯仰,指安居;啸歌,长啸吟唱。冥然兀坐:冥然,沉寂的样子;兀坐,端坐;全句,静静地独自坐在那里。珊珊可爱:珊珊,美丽的样子。

译文:

1、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2、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第三段:

重点词语:

先是:这以前。迨诸父异爨:迨,及,等到;诸父,伯伯、叔叔们的统称;爨,炊也;异爨,不在同一个灶里起火了,即分家了。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墙,“是”罕见的作动词用。已为墙:已,已尔,然后。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乳二世:乳,名作动,用乳喂养。而母立于兹:而,你;兹,此。

译文:

3、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展开全文阅读
第四、五、六段:

重点词语:

扃牖:关闭着窗子。吾妻来归:归,旧时女子出嫁;来归,嫁到我家里来。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诸,之、于的合音;全句,妻子回来后,把娘家小妹的话向我说,转述给我。且何谓阁子:且,那么。亭亭如盖:亭亭,高高直立;盖,伞。

译文:

4、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5、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6、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六、积累

(一)、一词多义

    课后“练习”二: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回头看(环视,左看右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安放

2、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

3、沛公则置车骑。              放弃,丢下



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公家给的粮食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逐渐,渐渐

3、余稍微修葺,使不上漏。        稍微,略微



1、后五年,吾妻来归。      旧指女子出嫁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归附

补充:



1、又北向,不能得日。          得到、获得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能够、可以

    然

1、室始洞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冥然兀坐。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然余居于此。       表转折,然而、但是

(二)、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2、三五之夜。    每月十五日

3、凡再变矣。    总共、两次

4、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你的

(三)、古字通假(略)

(四)、词类活用

1、垣墙周庭。          垣墙,名作动,砌墙。

2、乳二世。            乳,名作动,用乳喂养

(五)、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2、妪,先大母婢也。”            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六)、数词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数词常常和量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一起修饰名词或动词。文言文则不同,数词常常是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而不需要量词的帮助。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一人”就是“一个人”

2、顷之,持一象笏至。                      “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再变”就是“两次变化”

4、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一至”就是“到过一次”

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四遭火”就是“四次遭受火灾”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艺术借鉴:

○1、严谨的结构;

○2、平凡、细小见深情的写法;

2、人文熏陶:体会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熏陶人格情感。

教学程序

一、严谨的结构

1、完成课后“练习”一:编写简要的结构提纲                                

——明确:

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第二段,过渡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亦多可悲”启下。

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大母、先妣的思念。

第四段,进一步写悲,记述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

第五、六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抒发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2、归纳严谨的结构

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文章虽然作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二、体会平凡、细小见深情的写法(结合课后“练习”三)

(一)、讨论:

第一、“文眼”:

1、此文的“文眼”是哪句话?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第二、“喜”的部分(第1段)

1、项脊轩修缮前有什么特点?修缮后有什么特点?

2、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

1、修缮前三个特点:



展开余文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缮后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2、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第三、悲的部分(第3、5、6段)

1、作者对“诸父异爨”是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作者是这样写“分家”的:门(多小门)、墙(往往而是)、犬(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就是这些细小的地方,看似微不足道,却把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至极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为什么老妪的几句话会造成“言未毕,余泣,妪亦泣”的结果?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3、作者为什么会“长号不自禁”?

——“男儿不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祖母虽只有简单的三句话,却深情无限,前一句似责实爱,后两句饱含厚望。而自己屡试不中,老大无成。想到这些,叫人怎能不“长号”?

4、作者写了妻子的哪些细节?为什么又“室坏不修”?最后的枇杷树有何深意?

——“时至轩中”、“问古事”、“学书”、“述诸小妹语”,可见,妻子的音容笑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

(二)、归纳总结

1、平凡之中见深情

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2、细节之中见深情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三、感人的亲情

主旨: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四、拓展

本文在选入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边被删掉了一段,原文是: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③?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注释:

①项脊生〔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句〕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巴蜀有个叫做清的寡妇,守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丹砂矿,牟取厚利,财富为天下第一。秦始皇曾为她修了一座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一寡妇名。丹穴,丹砂矿。利甲天下,所获的利,天下第一。③〔“刘玄德”以下二句〕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二人,指寡妇清和诸葛亮。昧昧,不明,指不为人所知。

〔“余区区”以下二句〕区区,渺渺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阖。坎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没见过大世面的人。这五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在破屋陋室,却自谓有奇景。世人是不了解的,还可能把我看作是坎井之蛙呢!!”

五、练习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渗漉(lù)        偃仰(yǎn)        呱呱坠地(guā) 

  B.栏楯(shǔn)      珊珊(shān)       断壁颓垣(huán) 

  C.扃牖(yǒu)       异爨(cuàn)       奴颜婢膝(bì) 

  D.枇杷(pí)        修葺(róng)       如丧考妣(bǐ)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 

  A.雨泽下注(流入)        迨(等到)诸父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妪(婢女)每谓余曰        以手阖(关闭)门 

  C.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大类(很像)女郎也        而母立于兹(而且)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 

  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妪抚之甚厚 

5.下列各句中的“然”与“室始洞然”中的“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B.吴广以为然 

  C.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二、语段阅读(8分,每小题2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项是    (    )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               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展开余文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已经 

  B.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 

  C.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D.令人长号不自禁       号:哭 

8.能够表现祖母关爱孙子的一组句子是    (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9.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前,院子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后来分了家,院中开了许多小门,一变再变,院中有许多墙壁了。 

  B.老妪是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 

  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的感情深厚,回忆祖母的话,都落下了眼泪。 

  D.祖母希望作者将来有一天能考上官,并把祖上留下的象笏交给了他。 

三、拓展阅读    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有删节),回答10~15题。(22分)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  ②,灯光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①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②缉  (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2分) 

  A.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    期:满一年 

  B.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暴:暴露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问:慰问,问候 

  D.大姊归王三接              归:出嫁 

11.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②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    

 ③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④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D.①②不同,②④相同 

12.下面的内容,全部能说明母亲“勤于操劳”品德的一项是    (    )(2分) 

  ①大者攀衣,小者乳抱  ②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人城,则缉垆  ⑤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⑥户内洒然  ⑦率人人得食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3.下面的说法与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2分) 

  A.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 

  B.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 

    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14.下面是本文与《项脊轩志》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写生活中的琐事,以小见大。文中没有直抒感情的笔墨,但朴实的叙述语言中却包含了强烈的情感。 

  B.《项脊轩志》一文以作者的书房为线,将材料贯穿起来,主要表达了自己怀旧念亲之情。 

  C.《项脊轩志》一文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先妣事略》一文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 

  D.《项脊轩志》与《先妣事略》两文,内容互为照应,充分展现出一位平凡母亲的宽厚仁慈。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 

  译文: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译文: 

  (3)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译文: 

答案•点拨 

1.C [点拨]A项中“呱”应读“gū”,B项中“垣”应读“yuán”,D项中“葺”读“qì”。 

2.A [点拨]B项“妪”指年纪大的女人,C项“制”指体制,D项“而”足指示代词,你的。 

3.B [点拨]乳:名词做动词;其余是名词做状语。下:向下;东:东边的;手:亲手。 

4.D [点拨]之:第三人称代词,她。 

5.D [点拨]例句和D项中的“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然”是“然而”,B项“然”是“认为对”。C项“然”是指示代词“这样”。 

6.C [点拨]①成为;②是;③看望;④过错。 

7.D [点拨]A项“已”是”已经”,B项“每”是“常常”,C项“抚”是“对待”。 

8.C [点拨]注意是祖母与孙子的事情。 

9.C [点拨]提到老妪,主要是回忆母亲,老妪是对作者母亲的感情深厚。 

10.B [点拨l暴:暴晒。 

11.D [点拨]①因果关系    ②承接关系    ③转折关系    ④转折关系 

12.C 

13.D [点拨]“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有误。 

14.A [点拨]“没有直抒感情的笔墨”有误。 

15.(1)外祖父与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朴。 

    (2)(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坏话。 

(3)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小声诵读《孝经》,如果我能熟练地、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母亲就十分高兴。

 

鲁发福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项脊轩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突破散文阅读的难点——归纳散文的主题思想
下一篇:《五人墓碑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