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347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农村调查》序言
教学目的
一、深入理解调查研究的重在意义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二、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学习本文采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及既有准确性又有形象性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一、以课文的第2—4段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对比论证方法,并编写一个《调查工作注意事项》。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一些准确、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从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研究作者怎样通过词句的锤炼来增强论证的效果。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课内预习,写出全文结构提纲。
三、研习课文第1-4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邓小平同志《讲讲实事求是》一文中写道:1941、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起了伟大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之一就是《(农村调查)序言》。《农村调查》这本书,收集了毛泽东同志从1927年到1934年在农村中进行调查的一部分材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当时的农村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3月17日为《农村调查》一书所写的序言。
序言,也叫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一部书的前面,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也可以由别人写,常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过程,介绍书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或者说明同这部书有关的一些事情。序言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本文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可以把它作为议论文来学习。
二、课内预习
预习要求:
1.根据课本上的须习提示认真阅读全文。
2.在笔记上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2.领会本文怎样体现了一般序言的特点,又怎样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
学生课内预习,教师随机指导。
三、检查预习情况
交流、讨论学生编写的课文结构提纲。
明确:课文共6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印发《农村调查》一书的月的,强调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第2-4段)指出了解情况的唯一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并具体阐述了社会调查的正确态度和基本方法。第三部分(第5、6段)再度申明出版《农村调查》一书的目的,结合批驳反对调查研究的错误观点,号召全党重视社会调查,向群众学习。
提问:从课文的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来看,它怎样体现了一般序言的特点?又怎样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旨在推荐大家阅读《农村调查》这本书,文章中反复阐明出版这本书的目的,论述了这本书的精神实质以及书中体现出来的进行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正确态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一般序言的特点。文章以议论为主,全文始终围绕社会调查这一中心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发出号召,既从正面论证了正确观点,又从反面驳斥了错误观点,因此文章也具有议论文的特点。
在讨论上述问题时,可以写出如下板书:
(具有序言的特点) (具有议论文的特点)。
口头回答课文中使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学生在学习时细心体会。
四、研习课文第1段
齐读第1段。
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怎样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明确: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先从正面阐述,明确指出现在党的农村政策有了改变(用“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作准确表达);再从反面阐述,尖锐地提出很多同志存在着不了解下情的坏作风。一是情况发生变化,二是很多同志不了解情况,这种矛盾状况必然会影响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落实,“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作者就是这样揭示了矛盾,提出了问题,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提问:这一段中,“这个材料”指的是什么?“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明确:“这个材料”指《农村调查》这本书。“这”指代了“现在我们很多同志……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用了这个“这”,使全句语法关系更清晰。
五、研习课文第2—4段
启发:课文第1段中批评了当时很多同志中存在的“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的坏作风。那么,要改变这种情况、切实了解社会情况,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呢?作者在课文第2-4段中进行了阐述。
请学生朗读第2-4段。
提问:课文第2段讲了几层意思?
明确:这一段有三层意思。第一句为第一层,指出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的“唯一方法”。第二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了解情况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剖麻雀的典型调查法。第三句为第三层,肯定上述方法的正确性,强调借此才能获得“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这一节中“唯一”“最基本”“最基础”等词语和“只有……才能……”的句式,表达十分准确、严密。
交流各自编写的《调查工作注意事项》(可以请2至3人交流)。
明确:《调查工作注意事项》可以采用分条列款的方法来写。分几条来写,可以灵活处理,但大体上应当包括这些方面:调查的关键(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调查的方法(开调查会,邀请的人数,会前的准备,会上的做法等);调查的对象(真正有经验的中下级干部或老百姓);调查的态度(甘当小学生,恭谨勤劳,采取同志态度)。
提问。课文第3、4段标明了“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第一”、“第二”的顺序?为什么“第一”写得非常概括,而“第二”写得相当具体?请同学们各自把这两段再轻声诵读两遍,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这是做好社会调查工作的关键和前提,是共产党人应该确立的志向和愿望。开调查会是谈怎样具体地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因此,作者把前者列为“第一”,后者列为“第二”,是很恰当的。在写法上,前者概括,后者具体,这是因为“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正是在实施社会调查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作者采取了先概括地提出这个问题,再在阐述开调查会的有关事项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的写法。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研习课文第5、6段。
二、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研习课文第5、6段
提示:第5段运用了正反结合的论证方法,既对正确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又对错误的观点作坚决驳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请同学朗读第5段。
提问:这一段首先“再度申明”了出版《农村调查》的目的,然后对自己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证。这一段中论证的观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怎样从正面进行论证的?
明确:这一段论证的观点可以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概括。作者的正面论证包括逐层深入的三层意思:“一般地说……”,“特殊地说……”,“对于……尤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进行论证时语言表达特别注意准确、严密,真正做到了无懈可击。例如:“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这样的状语,“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这样的定语,以及“任何”“一切”“尤”等表示范围、程度的定、状语,都显示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提问:在进行了正面论证之后,作者还批驳了哪一种错误观点?作者对这种错误观点是怎样进行批驳的?
明确:作者批驳了反对搞调查研究、攻击提倡社会调查是“狭隘经验论”的错误观点。批驳这种错误观点时,作者先是摆出事实(描写了“钦差大臣”满天飞的现象并指出其严重危害),接着引证名言(斯大林的话),最后作出明确的论断(“除了……是不能叫做‘狭隘经验论’的”)。作者对那些“钦差大臣”的描写,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具有生动性、形象性,选用的词语有古语词“钦差大臣”、“下车伊始”,有口语词“哇喇哇喇”、“满天飞”,有书面语词“无知妄说”、“不可胜数”等,都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富有幽默感。
齐读第6段。
提问:这一段号召全党同志重视社会调查,向群众学习,我们体会一下:这里发出的号召和一般政论文发出的号召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般政论文发号召常常是对别人提出一些要求,而本文发号召却着重在表示作者的“志愿”。“痛感”、“一知半解”等词表明了毛泽东同志“甘当小学生”的谦虚诚恳的态度。作者把自己摆了进去,决心“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这就使这里发出的号召具有更加巨大的感召力。
二、总结归纳
提问:把课文的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起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本文深刻地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说明了进行社会调查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并号召全党同志进行社会调查,向群众学习。
讨论:课文是怎样把正面的论述同批驳错误的观点、态度结合起来的?
明确:课文深刻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正确观点,在第一部分论述社会调查的重要性、迫切性时,在第二部分阐述社会调查的态度、方法时,在第三部分论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都结合正面的论述,对一些同志中存在的忽视调查研究的坏作风作了严肃的批评,对那种把重视调查研究讥为“狭隘经验论”的错误观点作了有力的批驳。这样就把立论和驳论结合起来,使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更加鲜明突出。
讨论:课文中怎样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对比?
明确:课文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对比,即了解社会实际的两种态度、两种方法和两种效果。作者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列举这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两种效果的截然不同的表现,给读者留下生动而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了论证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下面的表格,要求学生在笔记上填写表上的空格。
表
分 现
类
正确的
错误的
两种态度
两种方法
两种效果
参考答案:
两种态度——一是“眼睛向下”,“恭谨勤劳”,“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一是“昂首望天”,“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钦差大臣’则是满天飞”。
两种方法——一是“开调查会”,“周密的调查”;一是“东张西望,道听途说”。
两种效果——一是“得了很大的益处”,“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一是“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农村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回忆我的母亲
下一篇:
人类的语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