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933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新闻有关知识:
1、什么是新闻?
狭义: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它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
广义:指“消息”,凡是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新闻。
2、什么是消息?
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它往往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3、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用事实说话;及时性:迅速及时的报道;简洁性:简明扼要
4、消息的组成:
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A、消息的标题:
a、标题的作用:概括、突出、浓缩地提示整则消息的内容。
b、标题的形式:单行、双行、三行。
c、双行标题的写法:
一种是正题的上面有引题(也叫肩题、眉题)
百事新星大赛频出明星脸
“周杰伦”亮相南京
另一种是正题下面有副题(也叫辅题、子题)
面向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d、正题、引题和副题的作用:
一般说来,正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
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介绍背景等作用。
副题则多是对正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B、消息头:
a、消息头的作用和位置:标明了消息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一般要用括号或者以显著字体标出,放在消息的开头。
b、消息头形式:一般有“电头”和“本报讯”两种,如“××社× 地×月×日电”“本报× 地×月×日专讯/电”
C、导语:
消息头后空一格,紧接的是导语。导语是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D、主体:
将导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或者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以便读者能全面、完整地了解消息内容。
E、背景: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背景增添了与新闻要素相关的材料,扩大读者视野,提升新闻主题的高度。
F、结尾:
消息的结尾有其特殊性,其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也就是说,事实该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
5、请为下面三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中国人站立南极冰盖之巅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本报讯(记者 李丹)通过对成都市6个区县20余家企业的检查、暗访结果显示,成都市水环境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水环境形势严峻。成都不少河段水质仍受到严重污染。数据显示成都市污染物减少了,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了,但锦江水质还是没有根本好转,并呈恶化趋势。②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还存在环境污染数据不清,排污费征收使用底数不清等问题。③环保执法存在“死角”。个别地方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处理率虽达到82%,但工业污染整治仍处于低水平、补欠帐阶段,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
检查组最后建议,成都市应认真研究解决锦江污染问题,把整治锦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中,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展开全文阅读
成都市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或“成都市水环境质量亟待提高”、“成都市水环境问题很多亟待解决”)
6、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
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
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第二节
一、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二、整体感知:
1、新词: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中国国旗
2、文章结构思路:
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
1、本篇通讯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将导语部分缩句并分析其作用?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3、正确理解“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
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
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4、正确理解“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
尼亚号’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句话?
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
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5、“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6、快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
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
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
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
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
进行曲》冉冉升起。与
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
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不列
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
夜幕中。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
7、本文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
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展开余文
8、第2段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9、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体现出港督彭定康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
晴,前途无限光明。
10、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这样写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 ①真实 ②再现实施过程。
11、第三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和第五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1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
13、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A、“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B、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
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同时通过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C、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14、这篇通讯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15、如果把这些历史资料删去,对文章有何影响?
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
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
16、分析第6 段“雨越下越大”的含义。
① 照应蒙蒙细雨;
② 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
③ 衬托殖民统治者的心情;
④ 遇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17、第7 段“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个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
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18、“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19、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
含义?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
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
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
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对比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21、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王斌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别了,不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氓(鲁人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关于山东宏盛橡胶有限公司工人权益状况报告(鲁人版高一必修学生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