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32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式

(这一流程通过句子的翻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校正的过程中,提出重要的实虚词的用法及特殊的句式,同时让学生了解词语推断的方法和掌握翻译时的注意事项)

翻译下面四个句子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以……为”这一固定搭配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把……作为”,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另一种是“认为……是”。根据语境,此处选择第二种。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翻译指点:注意句站句中两个“耻”的用法,前一个为形容词,“羞耻”;后一个则活用为“以……为羞耻”,是意动用法。“召忽死之”中死的用法等同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中的“死”,解释为“为……而死”,是为动用法。“吾幽囚受辱”是没有语言标志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选择)被囚禁受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注意其中“因”“信”的翻译。

“因”的用法有:

①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通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此处可译为“乘机,趁机”。)

②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信”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

① 的确,实在。如:刘禹锡《天论上》“文信美矣!”

② 随意,《琵琶行》中有“ 低眉信手续续弹”

③ 讲信用,《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在本句中,先确定“之”的意思,然后可以推断出该字为使动用法,“使……讲信用”。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的约定,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使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4、岂管仲之谓乎? 

翻译指点:该句翻译时注意固定结构“之谓”和“岂……乎”。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其李将军之谓也?可以译为“说的是……吧”。“岂……乎”表反问语气。

参考译文: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小结: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还要注意特殊的句式。特别是利用笔记本或卡片的形式,去积累文言知识,为自己学好古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读文章,筛信息,思考并讨论:

1、管仲作为一国之相,取得了哪些政绩?(筛选信息)

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地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生: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师:课文第3、4小结写了管仲相齐后取得的成就,“诸侯由是归齐”写出了最终结果。

管仲既任政相齐: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助齐)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成五霸之首

2、讨论:管仲任政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生:管仲的才能很高,他任政相齐后,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生:管仲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实足而知荣辱”这个道理。也懂得顺民心。这两点是国家安定的前提条件。

生:管仲的才能非同寻常,能把祸转为福,把失败转为成功。

生:桓公欲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桓公实北征山戎,管仲因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齐桓公想依据自己的主张行事,均被管仲劝阻,而最后都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诸侯由是归齐。

生:管仲的成功离不开鲍叔牙的推荐。

学生集体朗读,讨论: 

3、从哪些方面来写“管鲍之交”的?管仲是怎样评价自己的?鲍叔牙是怎样认为的? 

参考:管仲回顾自己与鲍叔牙多年往交,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生:分财利多自予,是自私的表现。

生: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是愚的表现

生:三见逐于君,是不肖的表现。

生:我有不同看法,管仲三见逐于君是不遭时,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生:作战逃走,是因为家中有老母亲,这是孝的表现。


展开全文阅读
生:公子纠死,管仲幽囚受辱,是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师:鲍叔牙能了解管仲、帮助管仲,在关键时刻还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表现了鲍叔牙能知贤、荐贤的人格品质。没有鲍叔牙的帮助,就不可能有管仲后来的名扬天下。

管鲍之交 、管鲍分金:真挚情谊

内容人物 管仲自评 鲍子理解

经商 贪 出于贫穷

谋事 愚 时运不利

出仕 不肖 生不逢时

作战 怯 很有孝心

事君 无耻 不拘小节

如果说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那么鲍叔牙就是管仲的知音。后人对鲍叔牙也给予了很高的赞扬。“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史记•管晏列传》

 后人用“管鲍之交” “管鲍分金”来形容人生知己,相知相悉。

4、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

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师:管仲成功还有什么原因?

生:管仲的成功还离不开齐桓公的任用。如果齐桓公当时杀了管仲也不为过。因为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管仲曾为其主,用剑射过公子小白。

师:齐桓公当时为什么不杀管仲,反而重用管仲,这用常理来看,有点说不通。这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来看,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纷争。各诸侯国君主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当时,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时是这样说的:“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桓公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齐桓公抛弃前嫌,任管仲为齐相,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从此,管仲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体现。在他的辅助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自身的才能-才华横溢  国士无双

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

齐桓公抛弃前嫌,任其为相

6、管仲这样的人才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生: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机会来了,我们才能抓住它。如果没有真本领,即使给你机会,你也不能抓住机会。

生: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来立足于社会。无论立足于哪一个社会,都需要有真实的水平、很高的素养,要德才兼备。如果给我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就能干得很出色,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探究

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 (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

司马迁为何要为管仲列传?从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结合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思考)

生:赞扬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

生:司马迁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在政治舞台上,他没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生:司马迁的才华没有管仲高,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才有很多。

生:司马迁没有遇到像鲍叔牙这样的人生知己。

师:司马迁当时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不能为自己洗脱罪名,朋友们没有人来相救,就包括自己的家人都不理解自己选择的忍辱而生。如果当时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能有一个像鲍叔牙那样的人生知己极力在君王面前替自己辩护,或许可以劝君王解免自己的罪;如果当时司马迁也能遇到一个像齐桓公这样的君王那么自己也就不会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了。因此,司马迁为管仲列传,一方面是赞扬了管仲、鲍叔牙这样的知己之情谊;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自己无人知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怀。

立传原因:    歌颂人生知己、相知相悉的友情

              抒发人生无知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

总结:管仲、鲍叔牙这两个人物优秀的人格品质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司马迁《史记》中有许多像《管仲列传》这样的人物传记,在一些优秀人物的传记中,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了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人格,渗透着他对人生的深刻解读。

读这样的传记,人们常常感到:历史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奋进、使我们荡气回肠的,是那些高尚的灵魂,是太史公伟大的人本主义精神。

附板书

管仲 ---------颂扬友谊,抒发情怀 --------司马迁

自身才华

鲍子举荐                                  知音难求

桓公重用                                  怀才不遇

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          ②鲍叔不以我为怯        ③故其称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      ⑤知与之为取           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                   ⑧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 管仲囚焉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子孙世禄于齐 

D 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 ) 

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补注:

“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三年》(伐蔡在“僖公四年”)。

“管仲”二句:《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事又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桓公实北征”两句: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治西方,甚得兆民和。”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于柯之会”四句: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晓风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管仲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文言文特殊句式讲练(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