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1126
标签:
教师随笔
中国宗教研究的历史回顾
采访卓新平所长()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在中国有关宗教探究的历史和发端。
卓先生:对宗教的探究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发展
的各个历史时期,人们都从不国的角度对各种宗教进行过描述和评论。
如佛教典籍的翻译与注解、《古兰经》和《圣经》的翻译与诠释、以
及其他宗教文献的整理与评断,都曾是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大事。此
外,人们对于生与死、苦与乐、善与恶、神与鬼、灵魂与肉体、精神
与物质、堕落与升华、消沉与超然、受难与拯救等宗教性认知及价值
问题也曾展开过长期、反复的讨论和争辩。
但是,把宗教探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宗教学学科,却是当代中国文
化发展中的新生事物。这种性质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哲学、历史学、语
言学和民族学等领域,在20世纪初开始为中国学者们所涉足,而真正
形成其独立学科则要晚至70年代以后。在世界学术史上,宗教学始于
19世纪下半叶,一般以西方学者英籍德人东方学家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1900)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首先使用
“宗教学”(Science of Religion )一词为其开端。由此可见,宗
教学在世界学科门类中乃为一门新兴学科,仅约百余年的历史。宗教
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20世界初传入中国,其思路、方法、体系给中
国学者带来启迪,从而促成了这一学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20世纪既
是中国宗教研究引入、吸纳西方现代宗教学理论体系、进入其系统化
和专业有序发展的时代,亦是中国宗教研究进展神速、成果卓著的重
要世纪。
清末民初,中国学术界受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上各种新学的影响,
以及对民族危亡的沉思和反省,开始兴起一种怀疑并批判传统、接受
新学和西学的启蒙思潮。这种思潮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关注对
宗教的理论认识和历史探讨。其结果,作为以往学术前提的儒、佛、
道等传统信仰立场被突破,一批在人文学科领域潜心于宗教研究并提
出独到见解的学者脱颖而出。在宗教思想理论探索上,梁启超、蔡元
培、胡适、陈独秀等人都多有阐发,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作用。例
如,梁启超曾提出“中国无宗教”的惊人之论,还率先主张“儒教非
教说”,形成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独特审视。在梳理、总结清代以
来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同时,他亦以其“近世科学方法”而深入研究了
中国佛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推崇的理性科学主义思潮感染下,
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对现代中国的宗教观形成广
远的影响。胡适利用从西方获得的实证方法和相关学术信息,在基督
宗教和佛道两研究上发表了独到见解,尤其是其对禅宗历史的理论发
掘和史料考证,曾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陈独秀则对儒教和基
督宗教进行了比较研究,其对儒教的批判和对作为“爱的宗教”之基
督教的肯定,说明其认知一方面与“五四”运动的思想主流相吻合,
另一方面却形成与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意味深长的不同。从广义
面言,这一时期对宗教的理论探讨还包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章
炳麟。李大钊等人的著译和言论,他们对宗教的褒贬臧否曾影响了一
代中国人的宗教观。
在宗教史学领域,陈垣、陈寅恪、汤用彤和张星烺等人则有着筚
路蓝缕之功。陈垣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缜密的史学考证对各种宗教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究,其考证研究的范围包括
元也里可温教、开封一赐乐业教、火袄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
教、佛教和道教等,由此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界中颇受关注的宗教史
料考证学派。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他国学功底深
厚,且曾留学多国,精通数门外语,还熟识梵文和不少西域古代语言。
其宗教史研究涉及到中国佛教源流、敦煌宗教文献和摩尼教经典考证,
以及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宗教的分析探究等。汤用彤亦学贯中西,精
通梵文、巴利文等。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断代史的研究,并为中国佛教
通史之探打下了重要基础。张星烺在研究自然科学之际,亦在中西交
通史研究上独辟蹊径,其汇编的中西交通史料为中国学者研究中西宗
教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从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宗教研究步入现代学术发展的初级阶
段。在现代学术氛围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不少学者从文史哲等学
科的比较和边缘研究逐渐专向专门的宗教学术研究,而宗教界的许多
学者亦积极开展对其所属宗教及其他宗教的现代学术探讨,并获得了
重要学术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学术界在宗教基本理论、宗教学体
系构建和各大宗教研究上均有所建树,积累了资料、理清了思路,培
养了人才,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记者:建国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宗教的研究情况
又是如何呢?
卓先生:1949年以后,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中国宗教研究进入了学术发展的繁荣阶段。1964年,中国科学院世界
宗教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该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学术界有了从事宗教
研究的专业机构,来自各个学术领域的学者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宗教学
研究群体,这一专业群体推动了中国宗教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创立,由
此亦从根本上带动了中国宗教学的学科发展。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
展开全文阅读
院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得以成立,世界宗教研究
所从此归属于这一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最高学术机构。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立,其世界宗教研究系在全国首
次招收宗教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开始了系统培养宗教学人才的工作。
此后,一批高等院校和省市社会科学院亦相继建立起宗教研究所或宗
教研究中心。这样,一个新的学者群体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迅速崛起,
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影响。
这种具有新兴学科特色的当代中国宗教研究注重宏观与微观、整
体与个案研究的有机结合,既有对宗教现象的整体把握和通史展示,
亦有对各宗教具体情况的深入剖析和考证诠释。与中国学术历史传统
相吻合,20世纪中国宗教研究一方面侧重于宗教基本理论、宗教学科
体系等问题,体现出当代宗教的发展特色,另一方面则有着对各种宗
教之中国特色及其思想文化特征的深入研究,反映出中国学术治史之
专长。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中国宗教研究既显明当代世界宗教学
发展的共性,亦保留了中国学术传统的特性。
在宗教学基本理论研究上,中国学者曾围绕“中国有无宗教”和
“宗教是什么”展开过深入研讨和激烈争论,形成了截然对立的观点。
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学者又围绕着宗教、信仰、迷信之关系而进行
了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学者随着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过程,发扬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在理
论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禁区,使中国宗教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
一阶段的学术讨论非常活跃,先是围绕宗教究竟是否为“鸦片”、以
及对这一表述应如何理解展开了研讨,随之探究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集体“无意识”或心理底蕴问题,最后又深入到宗教的“文化”研究
和理解、宗教与精神文明建设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问题。在这
些分析研究中,出现了百花齐放、方法多元的繁荣局面,中国学者注
意吸纳国际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体现出现代学术的创新精神。
在佛教与佛学研究上,20世纪上半叶为中国现代佛学的开创阶段。
佛教僧伽界、居士界和学术界这三大群体的学者步入了现代学术研究
的历程,涌现出太虚、印顺、圆瑛、巨赞、扬仁山、欧阳竟无、吕澄、
熊十力、梁启超、汤用彤、胡适、陈寅恪、陈垣等名家。20世纪下半
叶则为中国现代佛学的繁荣阶段,佛教研究从佛教史、唯识学、禅宗
研究发展到佛教各宗派的研究、佛教哲学、逻辑、因明学、佛教经济、
佛教人物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涌现出任继愈、郭朋、杜继文、方立天、
杨曾文等知名学者。佛学研究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成为最为活跃、学术
成果最多的研究之一,其成绩斐然、蔚为大观。
在道教和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上,中国学者的探索领域包括道藏及
道经整理研究,道教文学艺术研究,道教丹术和内丹术研究,道教金
石研究,道教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道教人物研究,儒释道三教关系
研究,道教神仙及民间信仰研究,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和宝卷整理及
研究等。这些研究在史料发掘、理论创新、系统梳理上均有重大突破,
加深了对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意义的认识。
在基督教研究上,中国学术界自50年代开始从历史、哲学、政治、
文化、中外交流和社会现状调查等角度对其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
新教(在华习称基督教、耶稣教或更正教)加以系统研究。但这一研
究的全面展开和重大突破则归功于1977年以后中国学术界的全新发展。
其研究领域包括世界基督教史、圣经探究、基督教神学与哲学、中国
基督教史、基督教文化等方面,而以中国基督教为重点。体现出中国
学者的研究特色和侧重。研究者一方面对世界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
精神与当代思潮等加以宏观把握和纵横阐述。另一方面则具体回溯了
基督教在华发展的复杂历史,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以及基
督教适应中国社会的经验教训等。这些探究对中外文化关系、“全球
化”与“本土化”、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多视角的审视和深
层次的思考亦提供了重要启迪。
在伊斯兰教研究上,中国学者的兴趣表现在世界伊斯兰教、伊斯
兰教通史、教义学和教法学研究、当代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国际政
治、伊斯兰教与民族文化、中国伊斯兰教史、古兰经与古兰学、伊斯
兰哲学、伊斯兰文学和艺术等方面。这些研究不仅在中国穆斯林当中
造就了一大批精通教理、学识渊博的知识文化人,而且在中国学术界
亦培养出许多潜心钻研伊斯兰教的专家学者,并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
弘扬、民族团结与合作的提倡产生了积极作用。
此外,20世纪的中国学者还开展了对其它宗教的研究,大体包括
中国和世界古代宗教神话、世界各民族宗教和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儒
教或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犹太教、印度宗教(如婆罗门教、印度教、
耆那教、锡克教和印度佛教等)、摩尼教和琐罗亚斯德教、新兴宗教
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其中以中国宗教思想文化渊源的研究为主。有的
学者认为在佛、道之外还存有一种可称为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
“正宗大教”;有的学者则指出这一“正宗大教”即儒教,儒教源自
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思想,以及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其发展经历了秦汉之前的前儒教时期、两汉的准儒教时期、魏晋隋唐
的儒佛道三教并立时期、北宋的儒教体系形成时期、南宋的儒教体系
完成时期、以及明清的儒教凝固时期,进至清末和民国初年,儒教在
中国本土则走向衰落。犹太教研究在80年代以来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其范围大体包括较为宽泛的民族宗教的犹太教研究,而中国犹太人的
中国犹太教乃是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印度
诸宗教和摩尼教、琐罗亚斯德教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在世界宗教史研究
的的空白,故其研究虽显得零散、薄弱,却意义独特。新兴宗教研究
在中国始于1977年之后,为宗教研究中较新的分支学科。目前,中国
学者对新兴宗教的定义、特点、背景、作用、影响等都已有初步探讨,
并立有专项研究课题。这方面的探讨大体可包括新兴宗教、新宗教思
潮、“新时代”运动、新兴民间宗教、以及各种“准宗教现象”的分
析和论述,其深入展开不仅有理论意义、亦有现实意义。
记者:最后请您谈一下宗教研究及宗教学在当前和今后所起的作
用。
卓先生:中国宗教研究是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宗教学作为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在中国则属于20世纪以来学
术界的全新发展。回顾、总结20世纪中国宗教研究的发展历程、学术
全貌和已获得成就,有助于中国学术界通过这种梳理、概括而认清自
身在世界宗教研究中的地位与意义,以迎来21世纪中国宗教学的全面
展开和繁荣兴盛。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标签:
教师随笔
中国宗教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精神分析和后现代精神
下一篇:
底线伦理与罪恶职责——评审判阿道夫o艾希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