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4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宏观上大致了解盛唐诗歌的主要特点,加深对所谓“盛唐气象”的理解。
2、领会张九龄诗作意境雄浑阔大的特质。体会颈联的画面和情感。
3、理解把握李颀《送魏万之京》内容及对远行之人的关切嘱望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作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并理解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作中的雄浑博大气象。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导入新课 简说盛唐诗歌
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二、研读张九龄诗作《望月怀远》
1、反复诵读诗作,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写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情,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描绘了对远行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
2、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解析说明:着重寻找抒情主人公“望”月立足点的变化,来体会其对“远”人反复不止的思念。同时,以此领会诗作处处紧扣诗题的写法。(也可据此描摹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赏析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体会其情感及境界的阔大。
解析说明:重点落在“明月”就是诗人,“明月”就是远人。更重要的还在于,明月升起,普天同望,月即人,月成了思念的纽带,也成了共同思念的对象。这样浩瀚的大海,皎洁的月色,群体的相望,便构成了情感和意境的雄浑阔大。(这是盛唐气象的一点体现)
三、研读李颀诗作《送魏万之京》
1、简介李颀:见教参P21,重点突出其送别诗的成就。
2、反复读诗作,理清诗作中时间上的先后顺叙。并体会诗作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解析:朝唱离歌,昨霜渡河,客中过山听雁再到渐近长安而闻砧声,正是时间和行程的结合。又伴景色的描绘,体现了诗人的送行之时的牵挂关切之情
3、首联和颔联写出了季节的特征即离别的环境,请作简要分析。
要求:找出词语,点明环境特点,说明表达的情感。
参考:“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环境特点,借以传达诗人送别的关切之意和伤感之情。
4、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不要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的最常见做法)
总结:从两首诗的地点转换看,文章篇制不论大小,都要注意思路与线索清晰严谨。
教后反思
张力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声律风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刁民上《剃光头发微》
(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
有多少往事可以回味——回忆类话题作文指导(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