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182
标签:
教学论文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心理定位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语文组 杨进红
德国哲学家、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通过对儿童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究, 认为儿童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要经过“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这样几种心态, 提出教学程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流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同样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应该符合教学规律,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赫尔巴特提出的四种心理流向, 也可概括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 而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同样是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向,因此,“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确定了优化语文课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心理轨迹和理论框架。
(一)感知阶段对学生审美注意的激发。
感知阶段, 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驱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
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知识的摄取,只能由这扇门通过, 而注意又是不断转移的, 很多刺激(包括外界的和机体内部的)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中夺走,面对这种负面影响,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习目标占领学生的“注意”这扇门户。 人的认知心理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 人的心理就要弄得精疲力尽,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 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兴趣。(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教程>> )那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怎样适应人的好奇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其一,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 也就是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对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聚合自己的审美注意。 如教读朱自清的散文<<绿>>这篇课文, 常规教学的思路多半循着“文眼─铺垫描写─精彩段赏析─总结”进行教学设计,这熟悉的模式, 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审美注意也就不那么强烈。 肖家芸老师独辟蹊径, 抓住课文倒数第三行并不显眼位置上的“女儿绿”这个独具魅力可以辐射全篇的奇巧之词, 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品貌特征上去思索,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所特有的情调,展开艺术想象和联想, 理解“女儿绿”何以能将梅雨潭的绿生命化、个性化、情感化,由此切入,逆向推导, 很快将同学们置入艺术再创造的境界之中,使他们耳目一新,陶醉不已, 变浓厚的兴趣为主动求学的动力,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审美注意。
其二,唤起学生的期待欲。“人...... 特别是能对已有的问题作出解答的东西,往往都是有兴趣的。”(曹日昌<<普通心理学>> )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老师的教学, 也应该像海面上移动的冰山, 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探求,使学生期待得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学生的注意就经常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宁鸿彬老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故意将<<七根火柴>>写成 <<六根火柴>>,当学生质疑时,宁老师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 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呢? 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宁老师欲擒故纵,在学生心里放下了一个悬念,学生的情绪迅速兴奋起来,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 探索的期待欲,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 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理解阶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
学生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方面:一是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能力, 一是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所评价的情感反应。情感体验能力, 保证学生与阅读内容实现交流与共鸣;情感反应,则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对象的主体评价。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雨中泰山的瑰丽景致,长江三峡的雄奇风光,一见钟情、心心相映的林黛玉、贾宝玉, 忠于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刘兰芝, 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呈现出生命的美和活力,当他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对象时, 就绝不只是纯粹认知的静止物象,而成了人们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 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 是绝对不会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的,即使强制灌输给学生,也只是暂时的。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撒播在这样的土壤上, 才能唤发出生 命的活力。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 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 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河中游弋,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 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一位教师在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展示一幅鲜艳的<<桃花源图>>)同学们, 有的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的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你们看,那青山翠林, 桃花鲜艳,安静和谐的村落,红花掩映的房屋,淳厚古朴的乡情, 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就是令人神往、令人欣喜、令人陶醉的桃花源, 这就是东晋末年伟大诗人陶渊明的理想天国,让我们到桃花源中一游吧! ...... 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认知与情感相互渗透,既有生理感观的愉悦,又有认知过程中思维贯通的兴奋。
展开全文阅读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 既能产生课堂吸引力,也为课后学习储蓄了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在认知过程的理解阶段, 要充分唤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情感检验,要求教师对教学信息加工时, 强调信息的情感度,针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发出刺激信息,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培养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审美情感。
(三)应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认为, 人经常要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或需要,“能力要求被运用, 只有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嚷。”他的观点的含义是,个人在不排斥他人, 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渴望充分发挥自己,充实自己, 达到自我实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完整的个性。而创造能力的发挥,便是自我实现者潜能的最高表现。教学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活动, 现代教学论特别重视的正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或进行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倾向,对这种活动与倾向,教师应善于加以正确引导, 创设一个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环境,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位教师对课文<<绿>>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这篇散文的文质兼美,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①引导学生发散性读解──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 对自己体验过的“绿”,进行概括描述;然后学生自主读解课文, 抓住作者景物描写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多角度理清线索。
②让学生观察“远眺飞瀑”、 “坐观水花”、 “欣喜潭绿”三幅画面投影(每幅放出时间30秒)要求学生迅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然后结合课文相应语段和所观画面的记忆,创造性地复绘画面。
③进行比较欣喜阅读──再投影画面, 要求学生抓住“绿”的内在灵魂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从画面的“气、韵、思、 景、笔、墨”和作者为文的描述、联想、感悟等方面对课文和画面进行比较。
④创新性练习──宗璞在<<西湖漫笔>>中写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抒写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如此的阅读和感受,迸射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创造的活力。因此, 学生思维活跃,情趣盎然,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 也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色,训练了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施创造教育,不仅仅是增加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的强度, 还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允许学生敢于否定权威,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 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求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思维活动。
总之,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交互式过程,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认知心理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流程, 忽视学生的心理规律,忽视学生的情感个性,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 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固然与他们的专业知识是否深厚有关, 而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十分注意研究学生的动机、兴趣、注意、想象、 思维、情感、意志、能力等心理品质密切相关。因此, 对教学过程的心理定位,是素质教育下优化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研究方向。
标签:
教学论文
优化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写好高考作文:两耳要闻窗外事
下一篇:
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