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100  
标签:教学论文
师生关系变形的背后


木棉 

 

    几个愣头愣脑的中学生,闯进教育教学论坛,带来了许多“刺耳”的声音,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学生因为不满其班主任的管理,大声疾呼“学生有必要去尊敬老师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还数落了他们认为的“败类老师”的种种不是,情绪的过激和言辞的欠妥,惹得老师们很是火气。 

    不论是孩子们并不成熟的话语,还是他们找到的不必尊敬老师的荒唐论据,都透着一些幼稚和无礼,但却足于引起作为老师的我们的深思。 

    我们没有必要堵住他们的嘴巴。他们是大着胆说话的。说出来总比憋在心里等待爆发好。其实我们自己也清楚,还有更多的没有发出的声音呢? 

    老师们感叹不尽:这师生关系真的是“变形”了! 

    “变形”是有“大气候”的。想一想眼下怪异纷乱的人心,早些年存于师生之间的那种温情,似乎只能是一种回忆了。无怪有的老师要自我宽慰:这年头,别和学生谈感情!当然,叹息归叹息,摇头之余,我们很想挖一挖这“变形”的背后足够可以警示我们的东西。 

    其一,有人说得好,应试教育是“逼良为娼”的罪魁祸首。再好的老师,明明知道应试之苦,应试之害,由于现行体制下对教师业绩评价的不合理,使分数成了衡量老师能力高下的尺标,教师还得为生计而进行的考分的拼杀。这种竞争自然演化成了一种“过分的负责”和“高压”,具体而残酷地施加于学生身上,使学生充满敌意地认为,老师的管理是自私的压制,老师喜欢优生讨厌差生,即使老师做得再公平,学生的内心都存在着一种自疑自卑的敏感自尊。再加上学习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使学生普遍地长时间处于一种压抑惶恐状况之中,对自己成绩的不满,变成了对老师种种要求的敌视。可以明确地说,应试体制和体制下的教师行为,疏远甚至扭曲了师生关系。 

    其二,为了舒缓自身的压力,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很有必要认清什么是“合理”而值得称道的责任心? 

    “在另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偷偷地从后门那里看同学们的小动作”,“一发现有趴在桌面的就断定人家在睡觉”,“一发现有嘴巴在动的就断定人家在说一些不应该说的小话”,“一发现老师问问题,当全班一起回答的时候,谁的嘴巴不张开就断定人家是不认真听课”,一旦发现学生有错,就罚“ 50次《中学生守则》”,“在烈日下到操场跑10圈”,“写几白甚至上千字的检讨”,“扣分”,“罚钱”,“罚为班里捐花”,“到老师办公室谈话”,“ 叫家长来”…… 

    诸如此类的事情,首先告诉我们的是,那被学生海骂并扬言“希望她死”的教师,是一个有足够责任心的老师,是一个勤勤恳恳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的老师。然而正是这样的责任,使学生反感、怨恨以致完全对立了。这里至少有三个教训: 

    (1)与其保姆式、老母鸡式的看管,辛苦地折腾学生也折腾自己,不如把时间用来为自己多注入新鲜血液,多接受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了解现代学生心理状况,重温教育心理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管理多一些科学合理,少一些人为压制。 

    (2)与其给学生施压,给自己施压。不如多一些宽松,学会自我释放,自我调节。一不要指望人人成才(也不可能人人成才,而以分数衡量的“才”,就更不要逼迫学生去成),二不要期望人人服从(放弃师道尊严,做个普通真实的人),三不要盼望人人有情(谁说真心付出就一定能有真情回报?)。既然管、卡、压使局面如此尴尬,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3)与其百般管束,不如给一些信任和尊重。如果我们总是以权威的身份、师者的尊严、长者的规范、成人的架势来制约他们,那么,缺少尊重的环境会让他失去对他人起码的尊重。 

    (4)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学生的离心离意。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离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有多少距离?我们的给予与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多少距离? 

    其三,新的时代来临,该如何面对“新人类”? 

    从孩子们的言辞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身上的时代印记。他们有了朦朦胧胧的民主、平等的意识,质问老师“为什么上课时不可以喝水吃零食”,“为什么老师和学生不平等”,但说实在的,他们压根就不明白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他们似乎以为老师的工资比他们父母的高,就是天大的不平等。他们晒太阳,老师进帐篷,就是天大的不公平。老师要尊重,就是天大的不合理。可以说,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单薄浮浅,缺少思想的底蕴,辩论中也只能是哗噪甚于思考。有人说应试教育造就了太多的“高分低能”者,不是没有道理。这一代人理科知识还算扎实,但缺少真正的人文关怀,缺少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升学成为一种世俗公认的读书目的的学校教育中,“数理化占据了讲台的中心,曾经被奉为经典的古典课程和人文课程受到排挤,学生被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中,被牢牢地遮蔽起来,再也不见人本身了”(语出《当代文萃》)。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老师可笑的反攻,基本上是教育忽视人文熏陶的自食其果。静心而论,我们的教育给过孩子些什么?偏激、浅薄和浮躁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现实,我们是不是该往深处反省? 

 

标签:教学论文 师生关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读《从一本美国教科书想到中国的教材》新闻有感
下一篇:呈现要少 暗示要多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