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47  
标签:教学论文
作语文课堂的崔永元


福建师大附中语文组 陈 琳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可是,受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语文课堂还存在种种弊端:

  1.为追求考试高分,教学仅根据应试要求设置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单一,仅体现在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3.为减少"麻烦",一切都由教师安排,问题由教师设计,答案由教师提供

  4.唯恐没有把知识讲清楚是教师"满堂灌"的动因,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哑口无言",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受体地位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教师分析课文就象解剖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层次,讲解课文就象布道士:本文通过……叙述了……表达了……反映了……,揭示了……,赞美了……。什么文章都可以用这个句式来分析,全国通用!最后还会附加上艺术特征,那是到处都用得上的,叫做语言流畅、结构严谨、以情动人,夹叙夹议。而这种阐释方式离学生内心的真实却很远很远,这样的语文课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呢?又怎么能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呢?不能让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又如何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呢?他们内心的文学素养又如何积淀,进而他们的个性如何体现呢?洛扎洛夫在《自己的角落》里谈及教育时说,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完全不能实施。

我们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基本的权利,思想应该是自由的。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他们的审美倾向,他们的灵性与创造……用他们自身的智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国最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更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说会道,滔滔不绝,而教师言语却不多,寥寥几句,紧扣课题起点播和提升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以《项链》一课为例,此课的人物分析,教参、课文提示都有定论,讽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教师不是把这些定论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孩子们抛开陈见,畅所欲言,只要是真实的想法就行,结果他们说出了很多东西:为参加舞会去借项链,是想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一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厚非;丢了项链后,她的丈夫没有任何抱怨,而是共同努力赚钱还债,而不是被巨债吓倒,互相推卸责任,夫妻反目,这是文中的亮点;丢项链是一个偶发事件,现实中人人都有可能遇上不幸,我们应该同情她,而且对她通过自己的艰险劳动度过难关感到高兴。学生用朴素的语言谈出了文中人性美的一面,比起那些用"阶级论"来分析一切的僵化做法要好得多。学生的看法不可能一致,这是好事,语文本来就需要多样性、随意性,是见仁见智的东西,怎么能用"唯一"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呢?尽管学生说的不一定符合莫泊桑的原意,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随文赋义,以意逆志",古人都能如此开化,我们还没有这个肚量吗?

  在做总结的时候笔者没有采用教参的说法,而是肯定学生大多数的看法,特别激赏了其中同情的看法,同情是人道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文学的大功用就是陪养人的情怀,让人和人的心靠的近一点,祥林嫂在雪夜里的死,梅雨潭细腻阴柔的女性美,项脊轩中对故人故事隐隐的忧伤……这些本来是易感的,学生可以感受到的。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表达出来,给他们说真心话的机会,给他们锻炼思维的介质--语言说到底也是思维的体现。

  那种用教参的"标准答案"去框定学生,限制学生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试想,连数学题都可以有不同解法,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这种需要个体的想象力、理解力参与的最富灵性的学科怎么反成了"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的学科呢?英语里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在说明对同一文学作品,不同个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课堂上不应追求过度的集体认同,不应由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灌输。只要学生的看法没有根本性的偏差,就可接纳它。

  笔者认为让学生多讲的重点可落在通过在"讲"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内部的不同认识的彼此撞击,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学生通过互相的辩驳、认同,吸取彼此的优点,如表达上的长处,认识的深度与广度等等,比起我们硬灌输给他们效果要好。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他们的接受是自觉自愿的,真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教《祝福》一课,笔者用上述做法,课后学生反馈较好。

  由此笔者想到谈话节目《实话实说》,这个节目的现场氛围良好,嘉宾们的谈吐大都发挥出自己应有甚至是超出了原有的水平,不象有些谈话节目,嘉宾的谈吐生硬造作,说出来的东西简直象别人硬塞到他嘴里的。《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风格与众不同,他不是高高在上,摆出专家、权威的面孔,也不是把话都抢来自己说,惟恐来宾的表达能力不行,而是尊重来宾,给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在《实话实说》里,主角不是主持人,而真正是来宾。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向他借鉴一些东西,比如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讲,参与到课堂来,发挥他们的才智,想象,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的位置则从传统的前台退至幕后,象主持人那样穿针引线;教师的角色则由主讲者、权威向学长转化。所谓学长,是在学生之前先学了课文,花在语文上的时间比学生多,但在理解、分析课文上,不能给学生包办代替。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问题、认识问题。

  所以,教师的位置和角色的转变只是表层的,根本是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毕竟不是谈话节目,不能一味追求自由轻松,我们还负载着教育的责任。我们应该致力达到训练学生多维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的目的。多培养学生"爱"、宽厚、不忍之心,而不是"恨"--阶级、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这一目的应该是不以时代为转移,要长期坚持的任务。

  王国维、蔡元培走美育思路,有一定道理。王国维在《教育杂感》中说:"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而精神趣味,需要千百年的培养,不比物质文明,很快可以从西方引进。"前辈们站在一个世纪的忧虑,穿越了那么久的时空,今天仍未解决。素质教育的中心在"立人",语文教改势在必行,然而在高考出卷未作根本改变,教材远远滞后时代的制约下,笔者相信:中学语文教师在现有体制和理想之间,还是有一定回旋余地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让他们说真心话。帮助学生的精神发展,培养学生的善良、性灵,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标签:教学论文 作语文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说
下一篇:“高考语言情景题”题解(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