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061
标签:
备课资料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五、判断下面各组汉字中完全符合括号内所注的造字方法的一项。
A.木(象形)休(会意)江(形声)房(形声)
B.座(象形)占(形声)架(会意)芳(形声)
C.固(形声)攻(会意)旗(形声)本(会意)
D.语(形声)究(形声)材(会意)见(象形)
六、判断下面汉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
A.手 抢 慢 力 海 B.拉 琶 监 弦 裹
C.饮 蜻 跚 峰 地 D.鹉 警 雾 基 羞
3.3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通过符号重叠来造字的方法。参考答案:“林”:长在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森”:树木众多。“炎”:热。“焱”:火焰。“淼”:水势辽远,同“渺”。“磊”:石头多。“轟”:“轰”的繁体,模拟群车行进发出的巨大声音。“鱻”:“鲜”的本字,本义可能是鲜鱼的气味。“羴”:“膻”的本字,本义可能是羊或羊肉的气味。“叠罗汉”造的字的意思多是表示某事物众多的情状。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字形演变的共同点。参考答案: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逐渐改变成比较平直的线条,象形程度降低,字形趋于方正。主流的演变趋势是笔画变少、书写简化。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某些特殊形声字的造字过程和演变情况。参考答案:“鸡”本是象形字,后来加注了音符“奚”,像鸡的形符又换成了“鸟”旁,后来简化字把声旁又简化成“又”。“齿”本是象形字,像人嘴里的牙齿,后来加注声旁“止”。“星”本是象形字,后来加注“生”作声旁,形旁的三个小圈简化成一个。“罔”是象形字“网”加注“亡”声。“燃”本字是“然”,从“火”“肰”声,后来又在其基础上加注意符“火”,成了有两个形旁的形声字。“溢”本字是“益”,会意字,表示水从器皿中溢出来,后来又加“水”作形旁,“益”成了声旁。“寶”本是会意字,从“宀”从“贝”从“王(玉)”,表示屋子里有贝、玉等珍宝,后来加注“缶”作声旁。在本字的基础上又加注形旁或声旁可能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分化字形,加了偏旁的字专门表示原来字的某一部分字义(“燃、溢”就是如此);有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字义或字音,有时候似乎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形声字(“鸡、齿、宝”就是如此)。
四、答案略。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各种造字方法。正确选项是A。A中“江”左形右声,“工”和“江”古音相近。B中“座”应该是形声字;“占”从“卜”从“口”,是会意字;“架”是形声字,上声下形。C中“攻”是形声字;“本”是指事字。D中“材”是形声字;“见”(見)在“人”上加“目”,是会意字。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各种造字方法。正确选项是D。D中“羞”本义是进献食物,从“羊”,“丑”声,所以也是形声字。A中“手”是象形字,像手的形状。“力”是象形字,像人筋的形状。B中“监”(監)字形表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脸,是会意字。C中“饮”是会意字。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汉字的产生
一、图画和文字
一般都认为文字是起源于图画的,即是由一定的图形跟一定的语言单位相结合并且固定下来以后逐步形成的。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只能算是图画,哪个阶段是图画和文字参半,到哪个阶段才算是文字呢?文字学界对此有较多分歧。教材中的纳西族东巴经文虽然已经使用了假借字和形声字,但是很多意思仍然是用文字画的手法表示出来的,所以仍只是“文字性的图画”或“图画性的文字”。不过“文字画”和“图画字”跟文字的起源确实很可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文字的诞生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的图形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关系也应该是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关系肯定会具有从不那么确定,到比较确定,到完全确定的若干个阶段。东巴文字中有的图形跟语言单位的关系已经比较确定,而有的就还不那么确定,正好说明了图画和文字之间有这样一个过渡的过程。
二、汉字的产生
汉字的产生有多种传说。一种是“结绳记事”说,不过结绳毕竟最多只是用来计数和帮助记忆的工具,与能够系统记录语言的文字应该没有直接的关系。一种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认为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这种说法也是靠不住的。文字从无到有无疑是个浩繁的“工程”,绝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先秦时期著名哲学家荀子就曾经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他认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意思也就是说,古代创造文字的人很多,只不过可能仓颉专门整理过古代的文字,所以唯独仓颉的名字流传了下来。但荀子只说了仓颉和汉字的关系,没说汉字是怎么产生的。汉字起源还有“河图、洛书”的传说,《易经》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推测这可能是当时有人在黄河、洛水的山崖边发现过一些图形刻画,于是就附会成天赐的创造文字的蓝本。不过“河图、洛书”是否确有其事,假定真有这样的图形刻画又到底与汉字有什么关系,也还无法得到证实。
今天能看到的最可靠和最早的文字资料是公元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的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金文则稍后。甲骨文和金文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而如果认为从原始文字到成熟的文字,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那么可以设想原始阶段的汉字就应该远远早于距今3400年左右的商代后期。《尚书》记载周公对殷商遗民说:“唯尔知,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商代开始才保存有完整的文献资料。商代前后不过短短的200年左右,一种文字从开始形成到比较成熟不可能只经历那么短的时间。因此还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汉字是起源于夏商之际,或者夏代还没有文字。根据近年出土的资料,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的陶器上已经刻有一些数字和单字;稍后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遗址的陶器上也发现了一些与后世汉字有渊源关系的图形符号。如果有更多的地下材料出土证明那个时期已经有原始的文字符号,那么汉字诞生的时间就要提前到距今5000~6000年前,几乎与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是在同一时期产生的了。
展开全文阅读
4.2汉字造字和汉字字形
一、“六书”和《说文解字》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也就是“六书”。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西汉刘歆《七略》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大概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花费了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阐述了“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释对后人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他的解释和所用例字并不十分明确,因而后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假借、转注”不是汉字的造字之法,而是用字方式。但大致说其他四类汉字的构造类型还是清楚的。
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字典。该书广征博引,共收9353个汉字。方块汉字有独体的,如“一、水、木、手”等,有合体的,如“字、打、肝、性”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也就是“说文解字”的意思。《说文》采用“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原则,开创了以“六书”为中心的汉字学理论。该书还将9353个汉字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这种“举一形以统众形”的方法对后世的词典编纂有很大影响。《说文》的注释体例基本是用小篆写下一个汉字,先讲字义,然后讲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这种“就形以说音义”的方法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主要思路。
二、汉字的字形变化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字形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只是文字字体的演变,不是文字性质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么几个主要的不同字体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差不多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过秦始皇时代“书同文”规范化了的,但是形体太繁,在简化趋势的冲击下,很快就让位于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得比小篆还早,可是成为一种通行字体比小篆晚。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程度还比较高,还没有完全线条化。隶书和小篆都已经完全线条化了。楷书最早在魏晋之际就出现了,但是到南北朝时期才用开,到隋唐时代才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而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印刷术,从此汉字的字体也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
至于行书和草书则不是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可以看作是汉字字形的一种别体。草书的出现早于楷书,是隶书的一种简便写法。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为“章草”。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笔画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画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为“今草”。行书在东汉晚期出现,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儿、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儿、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五、参考文献链接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对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我们把还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称为原始文字。
……
从表面上看,似乎从人类学会画图的时候起,就有了产生文字的可能。有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已经会画人和野兽等事物了。他们为什么不能画一个人当作人字,画一头鹿当作鹿字呢?难道原始人没有可能指着画出来的一头鹿说出“鹿”这个词来吗?这种可能当然存在。但是这跟自觉地用鹿的图形来记录“鹿”这个词,完全是两回事。文字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使人们感到必须用记录语言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之前,他们只可能直接用图画来代表事物,而不会想到用它们来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开始出现。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程。只要民族的生命还存在,或者没有受到强大外力的长期扼制,文字也和语言一样,总要不断地发展。它们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不断地在新陈代谢,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会停止。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划,但为数不多。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划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单就甲骨文字来说,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纪录,是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到一千一百多年间的东西。由于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故称之为甲骨文。又由于主要是占卜的纪录,故有时也称之为“卜辞”。
卜辞的程式非常简单,大抵是“某日某人卜问某事,吉或不吉”,有时纪录其效验。纪日用干支,不像后人用数目字,故干支文字极多。程式既简单,千篇一律,故所使用的文字有限,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只有三千五百字光景。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可以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类,其义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读。
由此可知,卜辞所使用的文字并不是殷代文字的全部。由于程式的限制,没有机会被卜辞所使用到的字一定还有。例如一个“民”字,在周初的青铜器铭文中已经习见了,而甲骨文中却没有民字,也没有以民字为偏旁的字。殷代,毫无疑问是有诗歌的,也会有其他的散文。殷代诗歌,迄今无所发现。《诗经》中有所谓《商颂》,那是春秋时代宋国的诗歌。殷代的散文,如《尚书》中的《盘庚》和《高宗肜日》等篇是可信的,虽然经过后人的润色。其中已有“民”字,也还有不少其他的字为甲骨文中所未见。
殷王室尽管深于迷信,但当时的文化程度距离原始蒙昧时期已经很远了。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
●沈阳(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最初出现的汉字字符大都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概括起来这些表形的字符又分别有“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三种情况。如果从这些表形文字的不同作用看,也可以说汉字首先是从“象形”发展到了到“表意”。
展开余文
“象形”就是简化了的事物的图形,这肯定是最早造出来的汉字符号。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中能够辨认出和甲骨文有明显渊源关系的几个符号全都是象形符号,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木”就画成树的样子,“火”就是火苗的样子,繁体字的“门(門)”和“车(車)”就像门和车。金文中的“象、马、牛、羊、鱼、鼠”这样的字也都是描摹动物的样子。甲骨文中有些字只是图形简化了,但还是看得出事物的轮廓或有特征的部分。象形字必须象事物之形,但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而且具体事物有形可象,抽象事物却画不出来。于是人们只能采用另一种造字方法,就是“指事”。比如“上”和“下”无形可象,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又如“本”和“刃”,树和刀好画,但树的根部和刀的锋刃却不好画,于是就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是刀刃。又如“彭”字左边是一个鼓,右边的几画表示鼓声;“晕”字是在“日”字四周画上几画,表示“日”周围的光晕。指事字已经由单纯象形过渡到突出表意,这就给人们造字以新的启发,既然可以在象形字上加个符号构成一个新字,那么自然也就可以在象形字上加上另外的象形字构成一个新的字。这种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且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会意”。比如“出”,由一个“止”一个“凵”组成,表示脚从土坎中走出来。“步”包括两个“止”,表示两脚交替走路。“休”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木字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再如“立”从大从一,表示人站在地上;“陟”从阜从步,表示两脚登山;“降”从阜从夅,表示两脚从山上走下来;“坠”从阜从倒人,就表示人从山上掉下来等。
汉字只有到了表意阶段,才能够记录语句。但是表意的方法毕竟还是要受到很大限制。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反映各种客观事物的。在语言中有表示事物共性的词,也有表示事物个性的词;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也有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有实词,也有大量的虚词:这些词不是表意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字来加以记录的。例如可以画出一棵树的样子“木”来表示“树”,可是树有千百种,如“桃、梅、桔、柿、松、柏、杨、柳”等,又怎么能一一会意造字呢?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抽象概念,比如“思、想、念、虑、忘、记、疑、惑、忿、怒、怨、恐、惧、悲、愁、哀”等等,更不是靠会意可以造出字来的。这样汉字中就又开始出现假借表意字符来表音的“假借字”和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声字”。如果从假借字和形声字的独特作用看,也可以说汉字又从“表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表音”。
“假借”是汉字中比较早出现的一种纯粹表音的方式。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不少假借字。卜辞“其自东来雨?”这五个字中就有四个是假借字。比如“其”就是“箕”的初文,这里借作虚词;“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这里借作介词;“来”本义是“大麦”,这里借作动词。有了同音假借的方法,就可以用较少的字记录语言中较多的词语,甲骨文中假借字较多,就是因为当时字少的缘故。但是假借字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同音字和多个意义的字,也就使得字符表示声音的作用越来越大,区别意义的功能越来越少。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就是如果字符数量继续减少,最后少到和语言中的音节乃至音素一样多,甚至完全不区别意义,那么汉字也就会像其他语言一样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可是汉字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也就是又产生了一种字符中一半符号表示意义范畴、一半符号表示声音类别的“形声字”。如前面说的“桃、梅、桔、柿、松、柏、杨、柳”等各种的树,由于有了形声字,其中的形符都是“木”,表示都跟树有关,但是声符不同,各自就表示不同的树。上面说的“思、想、念、虑、忘、惑、忿、怒、怨、恐、悲、愁、忆、惧、悚”等各种心理活动,由于有了形声字,其中的形符都是“心”,表示都跟心理活动有关,但是声符不同,就表示不同的心理活动。由于形声字有区别同音字和多义字的作用,而且很容易制造出来,因此也就越来越多,并部分地取代假借字和其他表形的字符,最终成为汉字的主体。
追忆
标签:
备课资料
字之初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