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454  
标签:备课资料
《语不惊人死不休——咽和炼句》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达到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语言的“生命”

这个课堂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讨论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启发学生认识选择词语和锤炼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一、课堂活动步骤

(1)阅读文段,交流体会。先让学生交流一下阅读两个文段的体会,分析文段的写作风格和选词炼句的精妙。前一个文段中简洁朴素的文字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既不在于华丽的铺陈表达,也不在于密集的感情宣泄,而是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流露出真挚深沉的感情。后一个文段中要着力体会动词在整个句子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2)修饰语和动词的分析。挑出前一个文段中所有的修饰语,区分它们是状语还是定语,说出它们的意义,并参照课文中给出的指导,体会这些修饰语在表达中的作用。试着把后一个文段各个句子中的动词换成其他的动词,比较分析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差异,领会“生命在于‘动’”的含义。

(3)创作短文,实际体验。请学生自己随意写几段话或一篇短文,斟酌其中的修饰语和动词,看看用不用修饰语或使用不同的修饰语,对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看看能不能找到最合适的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不同的动词会使意义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相关知识补充

(1)修饰语与中心语。修饰语是对中心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如“勤奋的学生”、“灵活施教”中,“勤奋”和“灵活”就是修饰语,而“学生”及“施教”这类被修饰的成分就是中心语。如果整个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定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定语,例如“胜利的歌声”整体是名词性的,“胜利”就是定语。如果整个结构是动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状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状语,例如“静静地听”整体是动词性的,“静静”就是状语。书面上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常用“的”字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常用“地”字连接。

(2)句子与动词。动词往往是句子谓语部分的核心成分,也往往是表达句子意义的核心成分,动词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优劣。课文中的几个句子都是动词妙用的经典段落,这些动词别致生动,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如“微微的云在我们的顶上流着”,一个“流”字,就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水”,让浮云流动起来,充满灵气。

2.2 补充课堂活动

●“环肥燕瘦”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赏析几个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体会选词炼句,一方面不能过分“堆砌词语”,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删繁就简”。语言表达的详略、繁简各有妙用,关键在于恰到好处。

(1)说长道短,各有短长

《唐宋八大家丛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欧阳修和朋友出游,看见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于是大家分别拟句描写。有个朋友写道:“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欧阳修说:“字太多,又重复。在二十个字中,有两个‘马’字,三个‘犬’字,通衢、通途也重复了。”另一个朋友写的句子是:“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认为还是太啰嗦,于是提笔在句子前后圈掉了几个字,只存“逸马”二字,然后再加上四个字:“逸马杀犬于道。”(《丛话》记述这件事时用的句子是“有奔马毙犬于道”)。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也记载了一个差不多的故事:穆修、张景两个人一起上朝,路上看见有一匹马狂奔过来,踩死了一只黄狗。两个人就分别把这件事记下来。穆修写的是“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写的是“有犬死奔马之下”。沈括自己也写了一句“适有奔马践死一犬”。《丛话》和《笔谈》记载这件事无非是想说明欧阳修的句子最短,或者沈括本人的句子最恰当。其实句子的长短要看表达的需要。这些不同的句子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是以“马”作主语,有的先说“犬”。究竟哪一句更好,就要看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目的:如果要求简明扼要,就应用单句;如果要求细致描写,可以用复句;如果强调动作的施加者,应以“马”作主语;如果突出后果的遭受者,应以“犬”为开头。同学们不妨评论一下,上面这些句子中,哪句好,哪句不好,理由是什么。

(2)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水浒传》写武松在华城营里所受的待遇,叙述得繁琐至极。请看书中的描写:

摆下几般菜蔬,又是一大镟酒,一大盘煎肉,一碗鱼羹,一大碗饭。

不多时,那个人又和一个汉子两个来,一个提着浴桶,一个提一大桶汤。那两个汉子安排倾下汤,武松跳在浴桶里面洗了一回,随即送过浴裙手巾,教武松拭了,穿了衣裳。一个自把残汤倾了,提了浴桶去。一个便把藤簟纱帐将来挂起,铺了藤簟,放个凉枕,叫了安置,也回去了。

天明起来,才开得房门,只见夜来那个人提着桶洗面水进来,教武松洗了面,又取漱口水漱了口;又带个篦头待诏来替武松篦了头,绾个髻子,裹了巾帻;又是一个人将个盒子入来,取出菜蔬下饭,一大碗肉汤,一大碗饭。武松想道:“由你走道儿!我且落得吃了!”

这一段文字叙述真不可谓不细致,伙食单都被一一列进了小说里,甚至连洗澡、洗脸、漱口、篦头也没有遗漏。这种详细的叙述有什么好处呢?有评论家认为,这样描写就把武松不知道为什么受优待的纳闷心情充分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有利于调动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心头打下一个问号,急于看下去。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段细致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详略兼具,繁简并重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详略安排颇有讲究。例如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刘和珍及张静淑遇害的经过,连中弹部位、行凶武器等都详细写出。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是从揭露军阀的罪行出发,证明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展开全文阅读
至于反动政府怎样污蔑刘和珍等人,反动政府的爪牙们怎样散布无耻谎言,则不必细致地叙述,只用了简单的两句话,就足以揭露真相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焦循在《文说》中曾提到:“一人之笔也,或一二言而止,或连篇累牍,千百言而不止,一二言未尝不足,千百言未尝有余。”意思就是繁简不是依字数而定的,行文时当简则宜简,当繁则宜繁。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写作和表达中,什么时候该繁,什么时候该简,什么事情该详,什么事情该略。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原文和改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选词炼句能力。这三组改稿都是尽量把信息量大、细致准确的长句改成简练明快、易于上口的短句,这符合戏剧人物语言的要求。修改之后的戏剧语言都具有了强烈的动作性。参考答案:第1题中“别气啦,梅娘”比“梅娘不要气”更加口语化,语气词“啦”控制了碧如的语速,给人老练成熟的印象。“得罚你”比起“我们要罚你”,还包含着一种嗔怪的情绪。第2题中四凤虽然对于鲁贵的污蔑十分愤怒,但仍然称“您”,一定程度上还是按捺住了这种情绪,她不直接说“您说话的神气真叫我心里想吐”,而是让鲁贵自己看看自己说话的德行,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厌恶又没有完全跟养父撕破脸皮。第3题是戏剧中的补白,改稿比原稿简洁,给了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原文和修改建议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选词炼句能力。参考答案:修改建议的第一处改动较好,“鲁迅先生说过:‘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紧接这句的“土”与“山”,以“故乡国土”作主语使前后句之间衔接紧密,而且过渡也很自然。把“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改成“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长句变短句,反问的力度也因为语言节奏的加快而明显增大,从而更好地强调了人们对故土的依恋。修改建议的第二处改动不太好。这一句之前讲的都是怀乡之情,这一句之后则是开始讲家乡口味了。从语义和文思的贯通上来看以“怀乡之情”作主语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而改成“家乡口味”在前,“怀乡之情”在后就文气不通了。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电报和短文的修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选词炼句能力。参考答案:第1题的电报是一种“字字珠玑”的通讯方式,费用是按字数计算的。电报的写作,言简意赅尤为重要,称呼、敬辞等常常可以省略。练习中发报人的主要目的是要公司的人接机,但电报语言啰嗦,信息重复且多余。拟改如下:“13日11时白云机场接。”第2题的短文主要强调一个人的自制力,但句子成分重复,语义赘余。拟改如下:“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不能抵制坏的影响。”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动听”是指词语声音产生的效果。声音配合得当,铿锵悦耳,和谐优美,能给人以美感,对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语言的声音效果也是词语选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词语声音的配合,主要涉及到声、韵、调、音节构造等方面的问题。读下面这首诗,看看词语的声音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诗人元帅外交家,迎来战友遍天涯。

英雄本色原无畏,志士忠诚岂有他。

二、举一两个古代或现代人们选词炼句的故事,说明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三、试比较分析下面几组句子,说明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①A.他知道非让他去不可。

B.他知道让他去。

②A.我赞成你的意见。

B.我不反对你的意见。

③A.她不是不会唱,只是怕羞,不愿唱。

B.她会唱,只是怕羞,不愿唱。

④A.手工业在改造之后,品种只许加多,不许减少;货色只许更好,不许变坏;技术只许提高,不许降低。

B.手工业在改造之后,品种只许加多,货色只许更好,技术只许提高。

四、请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句子。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五、文章的标题讲求准确简洁且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例如“我看人看我”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看上去不但简洁工整,而且颇有韵味。原来,美国有个学者为费老写了篇传记,寄稿征求他的意见。费老就此写了这篇文章,说明对“人看我”的感想。两个“我”、两个“看”,十分独到和精妙。新闻标题的要求更是如此。大家不妨翻阅一下手边的报纸,找出其中你认为不符合要求的新闻标题,并另拟一个标题。

六、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像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像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像作文。”圆是可以想像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像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像作文。(要求:①不要再把圆想像成满月进行描写。②以一个圆的想像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物作为描写重点。③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④想像合理,形象具体生动。⑤语言准确、连贯,条理清楚。)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诗句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选词能力。参考答案:这首诗的声音美表现在音节匀称、韵脚和谐、平仄协调。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列举人们选词炼句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成语“一字之师”就出自下面的典故。《诗人玉屑》记载:“郑谷在袁州,齐已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未早也。不若一枝。’齐已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郑谷把诗中的“数”改为“一”,正是为了确切地突出“早”字。另例,相传曾国藩早年打仗之时,罕有胜绩,以至于给皇上上交“年终总结”时,不得不比较客观地写下了“屡战屡败”一词,并准备好了接受皇上的圣颜大怒。然而他的幕僚在二审施政汇报时,很巧妙地把“战”与“败”二字作了个顺序上的调换。这样一来,屡战屡败的曾国藩就因为“屡败屡战”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了皇上的褒扬。而这位调换二字顺序的绍兴师爷,也因此被曾国藩尊奉为“一字之师”。其他例子略。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不同句式的能力。参考答案:①中A句“非让他去不可”是双重否定,比B句“让他去”语气要强烈、坚定。②中A句“赞成”是肯定的说法,B句“不反对”是否定的说法,后者语意轻弱,语气缓和。③中A句“不是不会唱”是双重否定,但比B句“会唱”语气显得委婉。④中A句中包含了三组先肯定后否定的分句,构成正反对照,语意鲜明,语气强烈;而B句,语意则较弱,语气也较缓和。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选择恰当的句子,培养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安排表达内容的能力。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一个复句或句群在表意时通常按时间、空间和事理逻辑三种顺序来组织安排表达内容。该题的正确顺序应该按事理间的因果顺序来安排:“不传达上级指示”、“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是“原因”,“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是“结果”,且两个“原因”是从思想上的不重视到行为上的无作为,相互不能颠倒;两个“结果”是程度上的加深,本身也暗含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展开余文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翻阅报纸、查看新闻标题,培养在语言表达中力求准确生动的能力。答案略。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想像作文,培养学生的灵活的想像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答案略。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 选词

一、选择词语的基本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准确朴实,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辞达而已矣”,说明白就行了。准确朴实在法律条文、政策文件以及字典辞书的解释中当然十分重要,在一般语言表达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例如鲁迅的散文《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短短数语,意蕴无穷。

第二个要求是简洁有力,也就是遣词用字不要繁冗拖沓,而应简约有分量。新闻标题特别要求用词要简洁。比如“哭泣的原始森林”,用“哭泣”一词就把我国云南珍贵的原始森林被大肆毁坏的状况表现了出来,令人触目惊心,不能不为之动容。又如报纸上见到的“残疾人不是‘残废人’”,“水火无情,冰窟又吞噬两命”,“他‘捞’到了一副手铐”等标题,几个点睛之词用得都十分精当,具有极大的警策、启示作用。

第三个要求是新鲜活泼。写文章如果只会堆砌陈词滥调,肯定会令人生厌,所以还要求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当然使用新鲜词语并不是要生造词语,而是要巧用、活用词语。林鸣《称谓的变迁》一文中说:“本来大家都相互称呼‘同志’,后来‘文革’搞窝里斗,整得人见人怕,躲还来不及,还同什么志啊?结果有一阵子全国流行喊‘师傅’,无论男女老幼,连同军人干部,都享受到车间待遇,但好赖算是尊称。”这里所使用的“还同什么志啊、享受、车间待遇、好赖、算是”等词语,多有戏谑味道,显得活泼风趣。

第四个要求是形象生动。古典诗词用字不多,但却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其中用词形象生动是一个重要原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描绘出一幅极具特色的风光人情的画卷。“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使人联想到鲜花怒放、蜂飞蝶舞的情景,甚至能引起对一切生机勃勃的事物的想像,无怪乎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叹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二、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精心挑选关键词语。这是炼字的基本功。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古人做诗行文常常讲究“诗眼”,就是指要用一个最关键最恰当的词来表达该句甚至全文的主旨和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顿时使人感到春风拂面、春意盎然。陈毅《江南抗战之春》中提到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鼓动五台山和尚参加抗日的口号是“你们虽然出了家,但你们却没有出国”。其中“出国”这个动词不但与“出家”字面相对应,而且恰恰从出家人仍是中国人,五台山并非世外桃源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其次要恰当使用修饰词语。句子中的某些词语,经过恰当的修饰点染,不但能增加信息量,而且会更富于感情色彩。《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赴南极访问圆满完成,吴弘、杨海蓝笑眯眯回来了”,之所以远比其他报纸的题目“两名少先队员从南极回到北京”,“中国少年南极归来”更有文采,就是因为“笑眯眯”这个修饰语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中国少年儿童为能参加南极科考这样的活动而自豪和兴奋的心情。有很多词语加上巧妙的修饰语还可以获得特殊的讽刺、戏谑的戏剧效果,例如“马列主义老太太”、“奶油小生”、“皮包公司”、“超生游击队”、“豆腐渣工程”等等,使用之后都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不能不说就是因为其中的修饰语具有“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作用。

再次要注意词语的巧妙配合。如果在写作中能把有些词语巧妙地配合使用,也能大大提高表达的效果。比如叶圣陶写《苏州园林》:“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靠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其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配合连接,显得简练而整齐。钱钢写《唐山大地震》:“这是震后送往外地的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孤儿……这些不幸而又万幸的孩子啊!”其中“不幸而又万幸”是反义词语配合,既反映了孩子遭受的灾难,又反映出他们得到的关爱。事实上词语搭配得当,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报纸上的某些新闻标题:“石景山区添石景”,“舍小家保大家”,“开字当头,只开不封,开封扩大对外开放”,“中‘凤’洋‘凰’”等等,这些词语配合得新鲜巧妙,当然对读者就很有吸引力。

 

追忆

标签:备课资料 语不惊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