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阅读:846  
标签:作品赏析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课文分析 作品赏析(人教版选修)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课文分析

1924年5月2日,岭南大学举办黄花岗纪念会,旨在悼念为国捐躯的黄花岗烈士。孙中山的纪念演讲,欲扬先抑,从黄花岗起义的失败谈起,一路设问,引导听众去深思烈士们英雄壮举背后的志气──“以死唤醒国民,为国服务的志气”,并号召青年学子们“学他们的勇气,更加扩充,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从学问上做起,立志培养一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虽至牺牲生命亦所不惜”。全文沉痛而又昂扬,引人深思,催人奋发。

本篇演讲词最见功力的部分是第2段。在这一段中,孙中山如剥茧抽丝般,一层层地引导听众去深思烈士们的“志气”:先是“最少的限度,是不惜自家性命,不管权利幸福,要做一件失败的事”;然后一转,“明知道是很危险的”,“可见他们的用心是很苦的,立志是很深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用心要这样苦”,引出他们“所存在的希望”就是“以身殉国,来唤醒一般醉生梦死的人民”;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死得其所”,“七十二烈士以死唤醒国民,为国服务的志气,达到了目的”,“可以说是成功”。这样,便由开篇的“抑”,峰回路转,变为更深刻的“扬”。这种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表现方法,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演讲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可借鉴的技巧:

孙中山的这篇演讲,最大特点在于他没有直接点明黄花岗烈士们所具有的“以死唤醒国民”的志气,而是引导听众一步步思索烈士们的行动和用心,最后得出结论。孙中山引导听众的一个重要手法便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中逐渐逼近演讲的主题思想──这便是设问手法的使用。

首先是紧扣纪念会,提出“何以由于这个纪念会,便知诸君前程是很远大呢?诸君今晚为什么要纪念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呢?”的问题,并简单回顾了黄花岗起义的失败,这就造成一个情理上的落差,使听众形成一种心理期待:“我们”“所纪念的是哪一点呢?是不是要纪念他们的失败呢?失败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纪念呢”?

接着,孙中山谈到了纪念的不是事业的成败,而是烈士们“当时所立的志气”。听众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下一个问题:“七十二烈士在当时立了什么志气呢?”在这个大问题下,产生了一系列次级问题:“明知那件事极危险,他们还是决心去做”,“他们为什么用心要这样苦呢?”──因为看到了“人人都是醉生梦死”的现实;“所存在的希望是什么呢?”──“就是以身殉国,来唤醒一般醉生梦死的人民”。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不久,武昌起义成功,满清政权顷刻间土崩瓦解,烈士们达到了目的。

孙中山针对在座的青年学生,进一步指出,应该将烈士们“以死唤醒国民”的志气扩充为“新道德”:“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替众人来服务”。“从什么地方学起呢?”──“从学问上去学起”,并为新道德的树立而努力。这样,照应开头,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几乎每一步思路的向前推进,都是由设问来引领的。虽然设问在形式上是自问自答,但演讲者绝不是在自说自话。演讲中,设问的使用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通过设问提请注意,引导思考,营造出一种期待的气氛,进而突出自己所回答的内容。因此,设问时问题的设置便成了演讲成功与否的关键。

 

追忆

标签:作品赏析 在岭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蔡元培“养成完全人格”的女子教育方针 备课资料(人教版选修)
下一篇:《未有天才之前》课文分析(人教版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