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总结
阅读:1196  
标签:教学总结
《未有天才之前》课文分析(人教版选修)
 《未有天才之前》课文分析

这是1924年鲁迅关于文艺创作问题的一次演讲,其演讲的中心,是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空喊缺乏天才,实际做法却在时时扼杀天才、戕害天才的怪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演讲有的放矢,针砭时弊,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篇演讲的结构严密明晰,有利于听众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把握听讲的内容。

首先,演讲者指出目前文坛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文艺界对天才的呼声很高,正说明了现在天才的缺乏。然而鲁迅论述的重心并不是天才有无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与其要求天才的产生,不如先踏踏实实地做培育天才的泥土。天才需要民众,正如花木应该有好的泥土。在这一部分中,演讲者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本次演讲定下中心,也使听众心中有数,很快进入到演讲者提出的问题和设置的情境之中。

在提出论点之后,演讲者接着进行了深入的论证。他以确凿的事实与犀利的分析,回答了之所以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那就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着比缺乏天才更严重的问题──扼杀与阻碍天才产生的种种现象,如“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的批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天才的培养,而且构成了天才成长的最大障碍。对此,鲁迅条分缕析,一一加以批判,令人心服口服。“整理国故”之所以要批判,是因为一些人打着这样的旗号,阻止青年从事活学问和新艺术,以致新的艺术没有生根发芽的基础;“崇拜创作”之所以妨碍天才的产生,是因为它表面上倡导创作,实际上是排斥外来的思想和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结果是束缚了作者与读者的视野,使人们都缩进旧的圈套中去。这种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妄自菲薄的风气,必然会对中国文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产生不了天才,“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恶意的批评”则是直接打击天才的产生。本来批评家的存在应该有助于创作的发展,但目前这些恶意的批评却眼高于顶,目空一切,肆意攻击。殊不知,任何天才也都是从幼稚走过来的。在此鲁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恶意批评家的做法正如在嫩苗的地上驰马一样,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几段是本篇演讲词的重点,演讲者有理有据,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当时文坛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天才的产生,必须要有好的泥土”的道理。

演讲的最后,鲁迅发出倡导,希望大家都能来做“泥土”,为天才的产生做一点贡献。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容纳、了解天才,甘于做小事情,创作、翻译、欣赏甚至消闲都可以,只要不做那戕害天才的事情就好。

这篇演讲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新颖。面对当时文艺界关于天才的呼声和争论,演讲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出了“必先有泥土,才可能产生天才”的观点,呼吁大家甘做泥土,为天才的培育做点基础性工作。在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催人警醒、启人深思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揭示出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当时文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可借鉴的技巧:

在演讲中,演讲者注意运用多种论证手法。特别是比喻论证的广泛运用,增添了演说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如用“拿破仑与士兵”“泥土与花木”的例子说明天才需要民众,用“新旧马褂”的例子说明继承文化遗产与创新的关系,用“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说明天才也有幼稚的时候,用“在嫩苗的地上驰马”比喻恶意的批评家戕害文学青年的行径,都使深刻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令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了演讲者的观点,充分展现了鲁迅一贯的既犀利深刻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追忆

  
标签:教学总结 未有天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课文分析 作品赏析(人教版选修)
下一篇: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彭德怀印象》赏读 教学总结(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