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570  
标签:教学论文
文体知识的传授对提高小学生阅读效率的研究
宝山区宝山实验学校 周晓岚

 

一、问题提出的缘起 二、文体知识传授与应用指导的实践 三、文体知识传接的作用讨论 

一、问题提出的缘起: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文章时,往往不能很快地找到阅读模式,形成基本的阅读思路,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理解。主要表现在阅读问答中的盲目性,处猜迷状态。究其原因,学生缺少学习方法,更在于不知如何运用方法,掌握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识过程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这是小学生有意义学习所必需的。如何采取可操作可模仿的方式,将学习方法归类并与相关课文结合,让学生学会方法,自己阅读文章,从而形成能力呢?

  大家知道,文章阅读有一定基本规律,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要求方法也不同,要提高阅读效率,须因文而异,因文定法,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结构及课后不同的阅读目标,灵活地选用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之更好地适应阅读材料的特点。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Brown与

Flavell等研究者认为:阅读理解失败的情况之一是:读者没有合适的图式(知识结

构)没有关于所要理解的题目的足够知识,所以易走弯路,不能给课文以正确的解

释。教学中如何抓住文章一般的行文规律及文体特征并发挥其作用,为提高阅读效益服务呢?鲁姆哈特的“深层结构”理论告诉我们,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有赖于两方面知识:一是关于标准的基本结构知识;二是是否掌握在表层文章中表达这些结构的原

则。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脑子里事先已经储存了与文章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习和保持文章材料。基于此,我们在帮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了解掌握小学阶段常见四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及阅读的基本规律,提高阅读能力上作了些探索。

二、文体知识传授与应用指导的实践

一) 整理出常见文体的基本结构与阅读框架

  鲁姆哈特的图式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每一知识都有它自身的基本结构,这些知识结构中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包含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学生一旦把握有关知识的图式,学习时就有规律可循,变得主动。因此,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的结构特征与要点。小学阶段,常见阅读文章元外乎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等。从教材看,三年级起要求学生写段至六年级习作例文,文章条理大多清晰,写作方法易掌握,教师整理归纳出常见文体的基本结构与行文思路,结合具体的文章加以对照,以帮助学生熟悉这些基本结构。

  这样,学生分清课文类型,熟悉每一文体的基本结构,阅读时易抓准点子。

二) 教会学生辨析文体

  在教师理清了上述四种文体基本结构与一般阅读规律的基础上(见下表),重要的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辨析文体。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觉得以下一些方法较有效。

(1)抓标题:通过审题来确定文体。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可根据题意,判断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安排材料。如《草地夜行》“草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夜”交代了时间,“行”交代了事件。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看题思文:文章围绕“行”,应写谁在草地上行军?为什么要夜晚在草地上行军?怎样行军?结果怎样?很快把握住了这是篇写事文章,重点在哪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类似文章,所以,这一方法的运用具有普遍性。

(2)抓两头:快速阅读文章开头及结构尾段来确定文体。

  有些文章的开头一般交待这篇文章写什么内容,结局揭示中心。如《小木船》光看标题还不能马上确定这篇文章的文体,当读了开头就能断定这不是篇状物文章,而是记事文,读了结尾便明确了“小木船”是写我与陈明的友谊有关,再读时,重点该抓什么就有方向了。

(3)抓问题:课后习题往往对文章内容带有提示性作用。

  阅读课文前,快速测览课后习题,也能帮助确定文体,如《一个苹果》、《信 箱》读了课后习题第一题,马上能确定文章不是写“物”为主的,而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为下一步阅读指明了方向。

三)训练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几种策略

  以上方法帮助学生迅速地辨明文体,使其能找到相应的阅读思路,这仅是使学生能准“门”,快进“门”。但如何在这基础上很快地抓住课文的主要思想内容,除了熟悉文体特征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

(1)从首尾入手的策略

  有些文章开头,结尾暗示结果或点明题旨或直接接触中心,因此,阅读时先看一下首尾,抓住开头或结尾的关键词句,加以剖析,可以很快地把握要旨,统领全文,因此而提高阅读速度。

  例如《桂林山水》是篇写景文章,要把握好景物与中心的关系,文章开头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结尾写到“人在画中游”抓住这两处进行分析,全文写哪些景物?景物特征如何?这些景物都写出了“甲天下”及“画中游”的感受。又如《草船借箭》这个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篇叙事的文章,事情涉及到谁向谁借,其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周瑜、诸葛亮。要把握好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开头句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尾句写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暗算失败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超人才智。这样,不仅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搞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有助于明确中心。

(2)从阅读目标出发的阅读策略

  阅读缺乏明确的目标,就会显得被动、盲目,不知为何读,读后解决什么问题。而课后习题一般提示了文章重点及思维训练所要达到的要求,阅读时,如若以文体特征抓重点,以解决课后习题作为阅读方向,这样有助于把握重点,做到有目的地阅 读,读思结合,提高阅读效益。

  如在指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鸟的天堂》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光让学生运用一般写景文章的特点去阅读,不易一下子把握全文。因此,若利用课后习题作为阅读提示,重点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两个鸟的天堂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大榕树,后一个指鸟生存的环境)这句话什么意思?这样很容易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又使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不同一般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了。


展开全文阅读
(3)利用文章结构“导读”的策略

  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状物、写景文章都有一定顺序结构,在阅读中要注意倒 叙、插叙,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除补充、丰富原文外,还有对比,衬托之效,对深化中心也有积极作用。例如《草地夜行》老红军卖草帽,宣传革命一段的插叙,衬托了老红军对革命的坚强信念,也为后文老红军献身精神起了铺垫作用;《记金华的双龙洞》插入徐霞客游览的记载,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4)采取抓大带小的阅读策略

  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在各种文体中,记叙文的冗余信息最多,这些信息一般而言,不必细读,若一字一句面面俱到,非但不易把握重点,不易理清思路,反而易把学生带人阅读误区,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不同体裁内容的文章去辨别哪些是必须抓住的,哪些是次要(乃至冗余的)信息,可略读或放过。

  例如《你们想错了》以事情发展顺序按“隐蔽--被捕--被搜--斥敌”的线索来引文的,“斥敌”是重点段中的重点,是点题之处,理清了文章脉络,抓住了人物言、行,阅读时有的放矢,不会枝节旁生。《挑山工》以挑山工为什么比游人行得快为主要解决问题,读时只要抓住游人与挑山工“行”时的不同之处,就知道为什么游人行走得比挑山工慢的原因,也就很容易理解挑山工说的话(全文中心句)及文章结尾处所包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这样,在阅读训练中边谈边思,关键处仔细读,其它处粗读抓大带小,粗细结合,读中有变速,使学生的阅读效益得到了提高,真正学会了读书。

三、文体知识传接的作用讨论

1.重视学习材料的基本结构使之与阅读策略相结合,具有很大的经济性。

 下面是六年级毕业生进入中学后进行的跟踪测试:

  通过几期实践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正确率提高了。仅以区统考(六年级升入初中质量跟踪)阅读材料为例,阅读正确率从原来的83左右上升到92%,阅读时间也相应减少。

  我们认为,教师交给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在总结了四种文体一般行文特点概括出来的,如果只满足于把这一般特征告诉学生,学生能说出一些基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把它与阅读策略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确保文体知识支配学生阅读思维过程。从实践中来看,阅读策略的训练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改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采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掌握,运用策略阅读文章不是读一两篇文章就能掌握的,教学 实践告诉我们,文体知识运用必须适应于变化的情境,针对策略训练必须在多变情境中反复练习。例如记人文章往往通过事来写人,学生对叙事。写人文章不易把握区 分,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学生对写人。记事文章只从理论上对一般特点有所认识,还不能使学生彻底区分二者的区别须通过具体文章阅读,比较使学生明白。一般说,如果文章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可看作记人的记叙文,如果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则可看作是记事的记叙文,既便是同一体裁的文章材料不同,阅读需要完成的目标也不同,这就需让学生在变异中通过操练比较达到技能的掌握。

3.学生作文能力也相应提高了,有较强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不是机械地把原文 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话改造原文,从而把作者的思路变成读者思路,在具体习作中运用头脑中储存的不同文体的知识结构、写作方法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因此,实验班小学生“盲题”现象极少,叙述条理较清,这是没有预料到的。由此,重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如文体的基本知识)的归纳与揭示有着在学习上起到“迁移”作用的好处,掌握了它就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

问题讨论: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讲的策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认识过程的思维,包括对自己的信息表征、组织、贮存、提取的方式的思维,对思维过程本身(如推理方法)的思 维,对自己使用某种学习或记忆方法效果的思维等。

1.阅读策略是对内调控的技能,学生的阅读认知活动潜藏于他的内行为内部,不能直接观察,教师要关注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及时反馈,并根据学生学习目标和材料帮助他们采取适当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力求使策略的运用过程反映出操作性与调控性相结合的特点。

2.反映认识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一般有很高的概括性,在应用时有很大灵活性。因 此,要使文体知识的掌握及相应阅读策略的运用来支配学生的阅读理解,提高他们自身认识活动的效率,是不可能经过短时期的训练就收到广泛迁移的效果的。

指导老师:宝山教师进修学院 周龙兴

节选版本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二期

 

标签:教学论文 文体知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发挥课堂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下一篇:课外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