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1785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河大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故乡 教学案例(河大版七年级)
 


展开全文阅读创意说明:《故乡》作为鲁迅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发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所以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文意。教学过程中,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我”,突出体现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最后,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这样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至于肢解课文。学情分析: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所反映的深刻主题。 2、具体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3、明确“我”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形象意义。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5、品味对话对人物的刻画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小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③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请将具体的句子画出来。 2、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运用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二、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三、通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阴晦(huì) 萧索(xiāo suǒ) 愕(è)然 鄙(bǐ)夷  嗤(chī)笑 瑟索(sè suǒ)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 suī)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解读: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解读: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第三部分(78——88)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4、小说刻画了哪几个 人物形象?解读:闰土、杨二嫂、“我”。四、(了解环境)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解读:“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解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读: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解读: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五、作业布置: 1、完成图表题(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对比图) 2、思考:造成故乡的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通过分析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促使人物性格的发生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二、 (分析人物)讨论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1、闰土的变化(1)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闰土 少年 中年外貌 语言、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性格特点 (2)通过以上比较你认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解读:少年闰土:纯真、自信、活泼、懂得很多生产知识。中年闰土: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3)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解读: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社会落后愚昧。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2、杨二嫂的变化(1)填表杨二嫂 二十年后 二十年前外貌 语言 动作 性格特点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解读: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解读: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本课小结: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三、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写了故乡的景象,请找出并作简要赏析。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1、在对比中分析故乡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憧憬中的故乡)。 2、分析篇末议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亲。在分析了故乡的人的变化,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乡本身的变化。二、语言品读:(一)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1、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解读:这样的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也为后文写闰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2、现实中的故乡: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解读:(1)“横”的用法:杂乱、毫无生机。写出了故乡的萧条破败。(2)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旧时代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为下文写故乡及故乡的人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 3、憧憬中的故乡: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解读引导: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二)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分析“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解读: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沉重、忧愤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三)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解读: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解读: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解读:“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四)第86段中“辛苦辗转”、 “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么?其中三个“辛苦”的意思一样吗?“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解读:“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为生活所迫而变得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五)“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解读:(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6、小说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解读分析: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 “无所谓有”,意在说明光有“希望”,空怀“希望”而不去追求、奋斗,“希望”就不成其为“希望”;“无所谓无”意在说明即使“希望”只有一点点,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追求,始终不渝地去奋斗,“希望”就会成为现实。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它的喻意是:要实现美好的愿望,就要努力去实践。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以及鼓励人们为希望而奋斗的激情。课堂小结:小说以“我”回故乡 ——— 在故乡———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两个“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情感。三、拓展运用。 1、仔细观看电影《上甘岭》片段,看看影片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这写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特征,从语言、神态、动作、肖像等多方面进行描写。那么你能不能自己写出形象先明的人物呢?四、作业布置:学了《故乡》这篇小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教学反思: 1、学生与课文阅读需要的距离较大,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2、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对比、议论的手法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按照“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憧憬中的故乡”的顺序讲析,学生可能理解得快和准确些。 3、分析对比手法时常常忽略了词语的讲解,看来要安排一个环节来强化关键词的理解。附:板书设计纯真、自信、活泼(小英雄)闰土(木偶人)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 (二十年前)    ━ 变 ━    (二十年后)     ┃ 豆腐西施        杨二嫂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 

时瑞云

标签: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学案例 河大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故乡 教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观舞记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