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2585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教案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
主备人:胡先艳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1.文体知识回顾 ○1、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
○2、说明事物要抓住 ,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 、 的特征。
○3、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中作者介绍纪念碑主要采用了 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等。试找出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认真读课文。朗读,默读。 ①字音认读。 ②字形辨识。
③给划线的字注音。 镏金 上溯 重幔 庑殿 挑衅 逾越 天堑
3.读课文根据给出的层意划分课文结构。(写出段落)
第一部分( ):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 ):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介绍作者 背景
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背景资料 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经全国广泛讨论,最后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的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五、.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二、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1.齐读课文第一小节,找出体现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概括总特征的词。
2.“落成”一词表明工程胜利结束,内含“ ”之意。
3.“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述说的主要内容,也与本小节“ ”扣合,体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2划分课文第二部分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自读第一层( ):○1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2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读第二层( ):○1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展开全文阅读
○2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3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完成课后习题一
重点研讨第三层( )○1浏览这一层,①本部分的说明结构特点是什么?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1分层
○2各层是如何来写的?
○3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其他浮雕的分析。
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四、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五、①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特征以说明为
主有机插入叙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
顺序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
伟绩和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
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七、落实说明文知识巩固
1、本文说明的类型
2、说明的对象
3、说明的对象特征
4、说明的顺序
5、说明方法
6、说明语言
八、写作特点:
1、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
2、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记叙;在安排顺序上,以活动者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
3、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介绍
第三课时 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瞻仰( ) 旌旗( ) 天堑( ) 挑xìn( ) 上sù(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 ) 崇敬( )
践踏( ) 峻峭( )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
A、接近 B、流传 C、挂下 D、低下
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 B、认真仔细地观看
C、从近往远观看 D、从低往高观看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B、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C、我踏着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5.对本文说明顺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
B、由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
C、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D、纪念碑建筑过程顺序
6.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7.读第四小节完成下列各题
1.“永垂不朽”中的“垂”,按音序检字法,应查的音序是 ,按部首检字法,应查 部 画。“垂”一词在文中应解释为 。
2.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 文中第一句的表达方法是 。
3. “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不能删去是因为
4.碑文中标出三个年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三个历史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①
② ③ 三段碑文分开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 之情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习题。 丰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嚎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风雪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队伍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
展开余文
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的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我……”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
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混沌___________ 踉跄___________
2. 文中进行了人物的刻画,请写出本文描写将军时用了哪些方法,并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是小说开头埋下的伏笔,请从文中找出与它相照应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着重刻画了军需处长的什么精神?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丰碑》一文后,你认为我们今天还有向红军学习的必要吗?我们应主要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过程中,同样有许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干部,试举出两例,并用一句话概括各自的先进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瞻仰前的心清—一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以及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并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十幅浮雕。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i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 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二层 讨 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一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照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A: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1、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2、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3、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4、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5、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西6、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7、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北8、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左右两边两块装饰浮雕:支援前线、慰问战士) 明确:(①总——分。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 1839年6月3日 )、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
9(1)行动描写。如“他不时被风雪呛得咳嗽着。”
(2)语言描写。如“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3)神态描写。如: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
10.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1. 提示:舍己为人,一心为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启示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如:面对困难、压力等。
12. 有向红军学习的必要。主要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
如:焦裕禄带领兰考县人民治沙治穷身患绝症;孔繁森改造西藏阿里地区光荣献身。
活动顺序: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 踏上石道 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 到了平台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3节所说的建碑意义: “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入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明确:三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表达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活动顺序:广场——石道——碑前——台阶——平台(由远而近)
空间顺序: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由下而上)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东(2)——南(3)——西(2)北(3)(东——南——西——北)
本文说明的顺序是:一、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2-5节)
二、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
与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相结合
(6-10节)打比方 巍峨
列数字作比较雄伟列数字庄严
7C ノ七流传后世 列数字 作比较 记叙
这能说明毛主席、周总理鸦片战争
对此事态度非常慎重,显示建碑意义的重大。 解放战争 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
人民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
胡先艳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民英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女娲造人 教学教案设计
下一篇: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支点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